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分析

聂力  
【摘要】: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手段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而且碳市场的规模日益壮大,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面对世界性的低碳浪潮,我国也加快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建设之初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为研究对象,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展开理论分析,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效率、政策的动态一致性等角度,就免费分配方式下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政策的设计、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碳排放权交易的形成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的拍卖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免费分配方式下,市场参与者围绕碳排放权的分配额度进行协商的博弈困境,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排放权的分配原则,并建议利用地区间碳排放权交易项目的展开,尤其是借助清洁发展机制的成功经验,协调碳排放权分配额度的矛盾。 围绕政策的动态一致性,利用斯塔科尔伯格动态博弈模型探讨免费分配方式下碳排放权分配政策的设计,得出建议:管理者在厂商先申报的基础上,再确立分配额度,这种分配政策满足动态一致性;如果管理者先设定各厂商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额度,则为保证分配政策的动态一致性,管理者必须设定相同的分配比例额度并严格遵守事前约定,同时要杜绝平均主义的政策倾向,对减排能力强、信誉好的厂商,给与更多的分配政策扶持。 第二、运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分析厂商直购行为下买卖双方的价格预期及交易成本对碳排放权成交价格的影响,解释我国当前CDM项目成交价格低迷的原因,提出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透明度建设的建议。 具体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市场势力出现的可能性,并参考Akira Maeda模型,构建一个有大量厂商参与的碳排放权交易博弈模型,给出市场势力出现的条件,表明垄断厂商的市场支配力对均衡价格的扰动主要体现在垄断厂商的减排额度占市场总减排额度的比例值和垄断厂商的减排水平这两个因素。进而,提出政府应重视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推广减排技术的建议,以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均衡发展。 第三、通过建立规制博弈模型,指出政府规制是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形成的外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与厂商的低碳技术水平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形成的内在因素。通过构建政府监督下厂商面临参与交易、技术减排以及违规排放情景时的行为决策模型,着重分析交易成本对厂商交易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政府监查水平、当前期的市场价格确定的情形下,交易成本的降低保证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参与性,并且交易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降低政府的监查水平,提升政府规制效率。 借助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影响CDM项目交易中低碳技术转移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转移的技术量随着卖方技术转移成本、买方技术吸收的成本、卖方的风险规避系数,技术转移的方差的增大而降低,并提出促进低碳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激励。 第四、运用拍卖理论,结合当前碳排放权交易的实际情况设计竞拍方受资金预算约束和向交易所支付佣金约束条件下的多轮一阶密封拍卖模型,重点分析竞拍方的报价策略以及拍卖双方、交易所的期望收益。研究表明,竞拍方的资金预算约束将影响其竞拍数量和期望收益;支付佣金系数将影响竞拍方的竞拍价格;而拍卖方和交易所的收益同时受到竞拍方的资金预算约束和佣金系数的影响。 在双向拍卖基础报价的“约束型零信息模型”和查特金与萨缪尔逊的“双方叫价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更为一般的买卖双方价值服从均匀分布、成交价格体现管理者偏好的双方叫价模型,给出其线性报价战略均衡,为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拍卖机制以及双方的直购谈判交易提供报价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亚宇;;刍议低碳经济下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规制[J];商业时代;2011年19期
2 于天飞;沈文星;黄喜;;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分析[J];林业经济;2008年05期
3 张君;;广东省将建立中国首个碳排放交易所[J];能源与节能;2011年01期
4 王晟;刘青青;霍恺欣;;基于影子价格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0期
5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构想[J];林业经济;2007年05期
6 汪晓文;李杰;;中国关于清洁发展机制问题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晓妹;;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付强;黄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碳税还是碳排放交易?[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年06期
9 侯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8期
10 肖序;张宗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年11期
11 李蜚;李璐;王经东;;关于建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想[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02期
12 于同申;张欣潮;帕丽达;;碳排放契约定价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年03期
13 张云;杨来科;;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14 张健;廖胡;梁钦锋;周志杰;于广锁;;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J];现代化工;2009年06期
15 赵黎明;张涵;;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0年41期
16 张云;杨来科;赵捧莲;;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分配与出口规模研究——基于MACs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17 唐光临,孟卫东,吴实;清洁发展机制与钢铁企业的发展[J];冶金能源;2005年06期
18 龚震;;心忧碳贱缘“衣单”——我国碳交易机制亟待完善[J];大经贸;2009年11期
19 张国丰;刘全文;;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中国煤炭;2010年01期
20 曹绮;;浅析碳排放交易权制度[J];经营管理者;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杰;居岩岩;王璟珉;;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与应对[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蒋亚娟;徐以祥;;论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机制:以气候变化为背景[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白文娟;周晨光;姚立英;;关于我国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议[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刘远祥;田雨普;;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博弈分析[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佳;;地铁系统可持续发展博弈分析[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李卫东;刘延平;;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博弈分析[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7 刘荣添;叶民强;;建设代内小康环境中企业信用博弈分析[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8 孙守强;蔡国田;赵黛青;;广东省煤炭流动格局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博弈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尹亚琼;陆宁;;公共治理视角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互动关系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心颖;郑祥;;“绿色信贷”制度缺陷的多维博弈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王磊;中国职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4 李爱喜;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博弈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晓娣;基于博弈分析的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汤卫君;垄断厂商产品差异化与歧视博弈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母小曼;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伟;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胡乃鹏;我国房地产金融成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飞;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荆哲峰;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谭婷莉;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萍;推进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李超超;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琍媛;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及启示[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泽文;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完善[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刘东旭;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贾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及启示与借鉴[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湘沅;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碳排放权交易法案争执难下[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华 周润健;解振华:推碳排放权交易条件尚不成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记者 沈勇;深圳首宗碳排放权交易成交[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焱;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规则有待完善[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宣晓伟;碳排放权交易应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梅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或广东先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锦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合法性急需解决[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郭玉志;创新待解碳排放权交易困境[N];中国企业报;2010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周宇;中国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条件尚不成熟[N];证券时报;2010年
1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杜放;探索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N];深圳特区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