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

阮宗泽  
【摘要】:本研究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推进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转型”? 当前东亚国际秩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国际秩序转型不同,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其驱动力主要是全球化与冷战的终结。本论文偏重于分析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秩序所经历的重大变更。冷战的结束使原有的国际秩序被颠覆,而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国际秩序。东亚的力量重组、所处的国际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观念、身份、制度以及利益等均出现新的演变。总的来看,冷战结束以来,东亚秩序出现“和平转型”特质,并体现在三个转型之中:一是中国的转型,二是东亚的转型,三是中国与东亚秩序之间的关系的转型。总的看,国际秩序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 本论文对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的研究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的: ●倘若任何一个国家均不相信以武力方式改变国际秩序有利可图,这个秩序就是稳定的。 ●倘若任何一个国家均相信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其利益或预期利益,就不会轻易选择战争或武力,那么,安全就是可以维持的。 诚然,上述两大假设是对国际秩序转型与如何保障国际安全这两大复杂问题的抽象和简约。根据上述假设,当一国预期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其利益时,就可能打消单方面寻求以强制方式或单方面改变国际秩序的企图,转而寻求“共有利益”。“共有利益”则成为转型期国际秩序走向稳定的支轴。这种“共有利益”可以生成本地区成员的共有意志,进而转化为制度、规范等“结构”。一旦这样的“结构”建立起来,它就会对行为者产生“规范”作用。 本论文一方面强调东亚国际秩序是由“共有利益”来建构的,而共有利益包括既有的,物质的,也包括塑造的、社会性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强调东亚国际秩序反过来影响和重建行为者的方式。这是一种简约的施动者——结构的分析方法。从施动者与结构分析方法看,行为体一旦创造了结构,结构就开始独立存在 和运行,它反过来塑造了行动者的行为。由于冲突通常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它 往往是最后手段,那么,行为者为了避免冲突,可以修订或重新构建“结构”, 将冲突的必然性化解或弱化,然后由新的结构发挥其能动性来调节行为者之间的 关系。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提出了“共有利益”范式在秩序转型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共有利 益”范式是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范式中最容易找 到的利益的汇合点和重叠点,它可以平衡或调节权力范式,制度范式或身份范式。 虽然对于利益的追求或描述早已有之,现实主义对利益的强调也很普遍,但是现 实主义所强调的利益实际上是私有利益,这种利益是排他胜的,这与本研究中所 说的“共有利益”,或共享利益迥然不同。私有利益意味着相互排斥,而共享利 益则意味着相互合作协调与补充。这种“共有利益”范式无疑会在中国与东亚秩 序的转型和建构中成为一个最关键的变量。 其次,认为秩序的转型或转型期的秩序,是否稳定不在于权力的大小,或者 制度是否健全,也不在于是否有身份的认同,而取决于“共有利益”或共享利益 拓展与巩固。“共有利益”越多,意味着各方之间所重叠的利益面越大,秩序的 抗风险能力越强,就越稳定;反之秩序就不稳或失衡。因此,东亚秩序能否实现 “和平转型”,未来东亚秩序能否保持稳定,这主要取决于有关各方能否有效地 增进与扩大共有利益,寻求利益的重叠与交叉,而不是本地区力量的增减。“共 有利益”的扩散和福利化将确保转型期保持秩序的稳定。 第三,认为相互依赖与国家偏好是增进“共有利益”的前提条件与有效途径。 国家利益的偏好既来源于国内,也来源于国际结构。当前,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 代,国际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地起着塑造和建构国家偏好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影 响与培养,相互依赖向国家提供了学习与接受的过程,经过多次博弈,国家认识 到合作实际上是自身能力的延伸,因为它能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的好处,可以分享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阮宗泽;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2 王立新;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J];东南亚研究;2003年04期
3 陈志强;新国际秩序构建中的欧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杨玲;;和谐世界理念:推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J];求索;2007年09期
5 李杰豪;颜志强;;论中国和平发展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杨垚;;和谐世界视野中的极端民族主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郭新宁;浅析基辛格关于合法的国际秩序的思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8 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门洪华;迈向一种可行的国际秩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7期
9 刘杰;论建立国际新秩序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10 徐贵相;论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秩序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1 赵怀普;美英特殊关系与国际秩序[J];美国研究;2004年04期
12 车丕照;;国际秩序的国际法支撑[J];清华法学;2009年01期
13 刘贞晔;;“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14 焦艳;;简析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5 刘山;;“水流千转归大海”——对当前两种国际秩序较量之我见[J];世界知识;2000年02期
16 龚洪烈;基辛格的国际秩序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7 庞中英;维护和塑造秩序 积累和使用力量[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0期
18 夏立平;;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体系的转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19 崔立如;;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秩序演变[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1期
20 齐盛;;从国际法看国际干预[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俊峰;;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与转型[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2 袁艳;;试论1958年委内瑞拉的政治民主化转型[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徐丽娟;;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的几个观念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流科学与技术暨信息工程与电子商务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帆;;现代政治文明建构过程中的城市规划转型——城市规划及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该向何处去[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郭素君;;由观澜看深圳市特区外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转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映辉;;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产业转型[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俞志华;温树伟;;论WTO+网络环境下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两个转型[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晓明;;论现代农业发展中公共支出的转型[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建屏;金华;;外文期刊建设的转型与对策[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2 徐道稳;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3 孔洪刚;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6年
4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5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凤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及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志刚;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石正方;城市功能转型的结构优化分析[D];南开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金星;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向娜;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D];山东大学;2011年
3 田莉;冷战后八国集团全球治理困境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郭增加;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D];延边大学;2004年
5 李坚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的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兵帅;现代公民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巴必奇·马尔科;塞尔维亚新闻业的转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明霞;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程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温国承;厦门象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目标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席珊珊;教师权力转型[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宇;失序的世界和金融危机[N];华夏时报;2009年
2 袁智兵;中国应担当怎样的国际角色?[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包瑞嘉 早报记者 马毅达 采访整理;美国必须决定是否能成为中国的伙伴[N];东方早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程晖;国际秩序“舞台剧情”变得复杂[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记者 郑焕清;建立国际秩序是各国共同课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杜平 新加坡《联合早报》;国际秩序进入“后西方时代”[N];世界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剑荆;国际秩序,中国制造[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8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中俄峰会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高度[N];华夏时报;2006年
9 ;预热渠道 非常出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记者钟荣光;以创新促转型 与市场零距离[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