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陆志成  
【摘要】:篮球是香港市民非常喜爱的运动之一。香港虽然开展篮球运动的时间较早,但是竞技水平却较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显然,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问题是影响香港篮球竞技水平的重要致因之一。 目前,对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对于尽快提升香港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提出科学问题和关键节点,以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严重的阻隔,也与香港市民对篮球运动日益增长的期望和香港国际化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本文着重以历史与逻辑、发展与创新的视角,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系统研究和剖析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的成因、路径、轨迹、建制、及演进的重要历史节点,旨在揭示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的基本特征,梳理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借鉴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较好的大陆经验和极具代表性的美国模式,为今后科学制定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系统探索香港运动员人才提供研究思路。 本文以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结论:1.香港篮球运动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其中前香港发展阶段又分为:萌芽期、自然发展期、计划期三个时期。 2.前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由于受到殖民化统治的影响,其人才形成、规模、建制等均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前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特征呈现民间组织的多元性、资源的有限、政治导向性和制度缺失性。 3.后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的发展与前香港相比表现为人才总量增大、培养力度加大、政府主导意识增强、相关制度逐渐完善,但依然存在人才多元化管理缺失的有效协调、训练与竞赛制度缺少有效衔接、人才培育制度缺乏系统和规划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后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的发展。 4.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港府相应政策扶持和提升社会认知度、深入研究适合于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发展的模式和体制的构建、协调优化相应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大篮球运动员人才培训力度和借鉴中国大陆及NBA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经验。 建议:1.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有序发展是繁荣和稳定香港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香港篮球竞技水平长期徘徊应引起港府相关管理机构给予高度重视,必要的政策倾斜和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是促进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2.研究和制定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协调和发挥港府、篮总、奥委会、体育学院等组织的职能效率,逐渐在训练、竞赛、培训等方面形成有效衔接,确保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系统发展得以组织落实。 3.重视香港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和落实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人才的“接口”与“出口”问题方案,逐渐构建香港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组织网络结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克礼;;谈谈篮球运动员的“高”与“矮”[J];四川体育科学;1985年02期
2 白金申;丁雪琴;杨友山;;篮球运动心理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85年01期
3 戈麦尔斯基 ,陈京生;不同的方法——高级篮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方法[J];体育与科学;1986年04期
4 陈大龙;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J];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06期
5 王宏;;侠骨柔情 李晓勇[J];体育世界;1998年03期
6 张凌;浅析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王锐;浅析根据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供能特点对运动员进行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2004年04期
8 孙伦英;试论篮球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及其训练[J];山东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9 李刚;谷训贞;王勇;;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赵姝;;杨鸣和他的七彩世界[J];篮球俱乐部;2006年03期
11 蒙水石;黄俊官;;论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障碍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07年10期
12 王庆龙;;篮球运动员运动智力的内涵与发展途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3 郝起;苏学强;侯海涛;;篮球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12期
14 苗玉生;;篮球运动员整体防守意识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5 清晨;;奥运系列——篮球[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08年Z2期
16 张万勤;;篮球 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J];今日辽宁;2009年01期
17 武振盛;李本源;;试论篮球运动中的美学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18 孙毅;;浅谈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J];今日科苑;2009年14期
19 方萍;;对高职校篮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30期
20 马腾飞;;试论篮球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与场上位置的关系[J];少年体育训练;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钧;柴卫;;职业篮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成因及其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影响[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宋旭峰;;现代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与训练理念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峥;任未多;;射箭与篮球运动员脑自动化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王强;张猛;叶锐彬;苏全生;;力量训练在国家篮球运动员伤病预防和康复中的应用[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陈耕春;张元媛;;篮球运动员心理不应期效应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郭璐;王琦琪;卢琳;;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自我意识与Choking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沈建国;张军;;CUBA篮球运动员的角色投入与球队群体凝聚力关系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马兰军;赵亮;;篮球运动员焦虑特质与急性心理应激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的相关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新文;吴敏;朱国斌;苟青华;;轨道式电子移动感应器对提高篮球运动员传球能力的研究[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飞鹏;;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与人才管理制度创新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志成;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张军;青年篮球运动员体能的营养支持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崔玉鹏;运动后骨骼肌损伤与血液CK活性变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李燕领;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准入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方明;关于中国职业篮球法规体系构建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7 丁哲新;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杜长亮;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刘岗;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品牌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郝家春;我国男子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海英;篮球运动员运动认知加工过程中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黄琳;不同情绪状态下篮球运动员执行控制特点及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王雅楠;篮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比赛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晓琦;辽宁省业余篮球运动员参加训练动因的社会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鑫;保定市高中生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追踪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6 徐鹰;核心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作用的影响和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于开明;长春市高中篮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运动知觉能力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超;蜂蜜对篮球队员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的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靳强;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夏禹;优秀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冲;聪明的人[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健强 孙嘉晖 周婉琪;中国力量进入真空期?[N];广州日报;2011年
3 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张旭军;篮球教学难在“突破”[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姚明;在文化交汇中焕发城市魅力[N];解放日报;2010年
5 吕德君 崔长国;热血青春献税收[N];承德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谢晓波;60岁下海创商业王国[N];东莞日报;2010年
7 ;刘延东会见科比·布莱恩特[N];人民日报;2009年
8 姜芳;中国龙飞翔在美国印第安纳的天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记者 李铮;年轻巨人之死:就这样走向悲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黄南州代表团喜获13枚奖牌[N];黄南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