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近年来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人均可消费性支出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城市,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同时由此带动的体育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社区体育在我国实践30年以来,有了极大地发展,目前正处于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阶段,研究城市社区现阶段的体育公共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朝阳区潘家园街道社区为个案研究对象,包括所有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的组织都在研究范围之内,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潘家园街道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从潘家园街道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背景,再从体育管理系统理论出发,就管理主体、中介以及管理客体的“人、财、物、时间、信息”角度分析了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结果的三个运行过程维度,研究结果表明,潘家园街道在奥运会时期以及整个“十一五”期间,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出现高潮,其中体育产业“反哺”社区体育的“六个一”举措,值得借鉴,特别是出台《全民建设计划(2011-2015)》以来,2012年在投入和产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提高,但是依旧存在以下问题,1、社区体育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社区自身或民间团体等参与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社团和其他民间组织的发展,造成了责任的不明确,社区指导员队伍的有限和志愿者队伍的缺失,由此造成整体服务水平发展迟缓;2、社区体育经费供给渠道仍就单一,以政府拨款为主,制度缺陷造成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兴建程度不高;3、体育设施总体数量不够,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群众日渐个性化、高层化和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多样需求,利用率不高,并且对器材的后期维护没有长期有效的制度;4、体育评价考核缺乏民众等使用者的参与,主要是行政体系内部评价,不能有效地收集和反馈给管理者信息,调查显示,群众对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不是很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保障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行;(2)增加资金渠道,扩大社会参与建设;(3)推进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4)积极沟通宣传,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