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体育交流情况的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体育独特优势,为两岸和平统一作出必要贡献,对中央对台工作大局来讲具有特殊意义。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两岸体育交流的情况,为今后体育对台工作提供参考素材和执行经验。
本论文共分4个阶段进行论述,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9年,1979年,20世纪80-90年代和2008年至今。以国际形势发展和“武力解放台湾”、“告台湾同胞书”、“和平解放台湾”、“一国两制”、“胡四点意见”等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演变为基础,中国体育人适时提出适合时代背景和体育实际的对台工作方针和方法。对台工作方针主要经历了“有蒋无我”、“无蒋有我”、“奥运模式”的建立和“三级对口交流机制”建立等阶段。工作方法主要有:扩大国际体育界地位和影响力、挫败西方社会和台湾当局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图谋和积极开展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等。在当前新形势下,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充分认识体育对促进两岸交流、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作用。确立体育对台工作战略目标。加强对体育涉台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2、密切关注台海局势变化。根据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制定体育对台工作方针。
3、牢牢抓住两条主线。一是进一步扩大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二是在“奥运模式”框架下,增进互信,实现共赢。
4、要进一步加大对台工作的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对台工作因其复杂敏感性,要求体育对台工作者与台湾体育界交流时,要注意“伪标志”、“台政要及官员出席活动”等涉台纪律,避免造成敏感事件,影响两岸关系发展。
|
|
|
|
1 |
刘明辉;;当前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厦门科技;2009年03期 |
2 |
魏海洋;;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两岸体育交流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06期 |
3 |
魏海洋;;两岸体育交流的意义探析[J];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
4 |
魏海洋;;两岸体育交流进程中的历史经验[J];科技信息;2013年08期 |
5 |
魏海洋;;两岸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
6 |
陈如桦,陈壮荔,陈融,邓先朱,高娅,周晓东;闽台体育交流合作的前景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9年04期 |
7 |
陈如桦,陈融,陈壮荔,邓先朱,高娅,周晓东;闽台体育交流合作回顾与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
8 |
林建华,郑旭旭;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1年04期 |
9 |
谢军,魏宁,陈劲松,林勇;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及障碍与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
10 |
李秉国;体育交流与韩中合作的现状和展望[J];当代韩国;2002年04期 |
11 |
林致诚,郭琼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及其影响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02期 |
12 |
兰自力,谢军,骆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3 |
王冠华;大陆与台湾的体育交流[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
14 |
刘明辉;黄岐;刘素静;兰自力;徐卫华;;发挥厦门区位优势促进海峡两岸体育交流[J];体育学刊;2007年06期 |
15 |
王惠;林致诚;徐京朝;;体育社团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影响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1期 |
16 |
刘明辉;刘英杰;;厦门与台湾体育交流合作的发展愿景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
17 |
薛丽卿;郑红斌;;关注文化差异下的国际体育交流——对“国奥队英国打架事件”的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8 |
潘华;;中日体育交流60年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
19 |
谢军;陈少坚;许建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政策之考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
20 |
王伟平;孔丽涵;;奥运模式: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基石[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