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构建与实践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构建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实践探究该体系对青少年学生体能的积极干预效果,以此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能训练活动,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水平提高。本研究不仅为该领域提供内容设计思路,也为一线体育教师等提供方法学等方面支持。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经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所获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构建出各年级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体系;选择北京中学初一至初三各年级学生共177人,分别进行为期10至12周体能训练课程,将所构建的青少年体能训练内容付诸实施,得出多项实验结果较训练前有显著提高,进而验证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的有效性,总体结论如下:(1)对我国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并经专家访谈和调查,认为我国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主要围绕人体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等进行目标设置和内容配比。其中,适应并促进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是目标配比的基础;顺应和把握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是内容构建的核心;解决现存的主要体质健康问题,以及提升体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能训练活动的外部表现。(2)结合青少年体能训练目标,将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设计为:初一年级体能训练着重改善身体成分及动作模式,重点发展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敏感期”素质,依据全面性原则进行力量和耐力素质训练;初二体能训练训练突出发展快速力量,速度,有氧耐力等敏感素质。初三体能训练内容以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质健康能力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运动表现及体质健康水平提升。(3)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负荷设置需考虑各年级身体发育状况,能量代谢及恢复等特征,训练负荷变化呈现递进式特征。从身体发育状况看,青少年负荷设置具有持续化和阶段化的特性,从能量代谢和恢复机制看,初中阶段青少年体能训练需更注重调节负荷量,应多采用中等及以上负荷量。(4)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实施方案遵循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各部分内容设置顺序以不同运动素质生理特征为依据,同时以相邻部分相互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准备部分设置为柔韧、灵敏和协调性练习等素质;主体部分设置为速度、力量、耐力等内容;结束部分以柔韧和组织再生为主。(5)通过教学实验,显示12至14周体能训练对提高青少年初中生身体形态,呼吸机能,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有氧耐力,柔韧等素质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