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

白喜林  
【摘要】: 为了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纳入有序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迅速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力争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中国竞技篮球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把握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现代系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中国竞技篮球发展为主题,遵循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战略对策,构筑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理论体系,为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 1.发展战略是指一个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等)在争取从相对落后的状态向相对先进的状态转变的过程中所做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运筹和谋划。它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个基本要素,其中,战略指导思想是整个战略的灵魂,战略目标是一个战略的核心。 2.“战略”和“计划”、“规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中缺一不可。“战略”规定的是组织总体的使命、长远的目标以及基本行动方针、重大措施和基本步骤,其原则性、概括性强,具有行动纲领的意义。而“计划”、“规划”则往往是对“战略”的展开、分解和具体落实行动。 3.竞技篮球的功能有: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教育性和社会性功能。 4.竞技篮球发展战略是指国家篮球主管部门对竞技篮球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提出行动方针,制定出明确的目标,进而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所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运筹和谋划。 5.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落实“奥运争光计划”为中心,以训练工作和竞赛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科研工作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实现中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新突破。 6.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目标:提高中国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出一批在科学选才和训练等方面的优秀教练员,培养出一批能够冲击世界篮球高峰的高水平运动员;形成比较完善的训练体系、竞赛体系和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训练科学化、系统化,竞赛社会化、市场化,人才选拔和培养多元化、集约化,人才结构和使用合理化,争取在奥运会篮球比赛中,比赛成绩有新的突破。 7.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重点是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8.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阶段分为近期战略(打基础和做准备阶段)、中期战略(全面和快速发展阶段)、远期战略(保持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三个战略阶段。 9.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对策是:1)人力资源发展对策要大力加强管理人员、教练员、后备力量和裁判员队伍建设。2)在训练体系中,坚持“深入贯彻‘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打好基础,强化体能,全面、创新,百花齐放”的训练指导思想;坚持“快、准、灵、防、狠”的技战术风格;贯彻“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以快为主、掌握节奏,以防守为主、灵活多变”的战术指导思想;建立训练监控体系,全面提高训练质量;恢复全国各级队伍的冬训和夏训,加强训练的宏观管理,保证训练的周期性和系统性。3)在竞赛体系中,加快竞赛体制改革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为国家队训练服务的竞赛制度,加强竞赛管理和监督。4)在保障体系中,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发篮球市场,发展篮球产业;加强国家队的科技服务和科研攻关工作;加强国家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抓好反兴奋剂工作;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和各种奖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实施战略全过程的管理;重视媒体宣传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雄,朱雷亚;中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04期
2 张波;冯洪;张道启;;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3 陈峰;;科学发展观与我国青少年竞技篮球人才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黄健泽;郭惠杰;;福建省男子竞技篮球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年02期
5 赵少聪;黄健泽;;福建省竞技篮球教练员现状与对策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宫士君;;对竞技篮球制胜系统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姜召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竞技篮球项目探究[J];内江科技;2010年12期
8 牛林杰;;竞技篮球的审美观探讨[J];运动;2012年23期
9 朱林;;竞技篮球训练控制原理的理论认识[J];体育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10 朱天明;;构建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结构的理论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11 于永光;刘天生;李杰;;安徽省竞技篮球发展制约因素的宏观分析[J];运动;2013年17期
12 边挺;;浅析竞技篮球的功能[J];考试周刊;2008年52期
13 池建;苗向军;米靖;张勇;郭永波;;现代竞技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4 辜德宏;刘伟一;王金稳;;竞技篮球的运动美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7年01期
15 宫士君;马进荣;刘文娟;;竞技篮球制胜原理及我国认识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年01期
16 贾志强;;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7 郭永东;唐大鹏;柴云梅;刘永峰;陈梁艳;;欧洲篮球与世界竞技篮球主流板块迁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8 孙静;靳勇;李永辉;杨洋;;河北省竞技篮球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9 孙静;杨洋;靳勇;;河北省竞技篮球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0 韩玉彬;杨艳;;竞技篮球比赛技术制胜要素的分析[J];内江科技;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柳建庆;徐淑玲;;竞技篮球制胜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李燕领;;困境与抉择——对中国竞技篮球风格的分析及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反思[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贾志强;;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贾志强;;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管理体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刘小明;;当代竞技篮球战术对抗特征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徐校飞;;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培养体系的瓶颈及探索途径研究[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宫士君;马进荣;;社会与自然中存在的“相克现象”及启示——兼谈竞技篮球“相克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应对[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国锋;陈钧;;我国CBA联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9 刘小明;;当代竞技篮球身体对抗特征的研究——兼论我国男篮身体对抗现状与对策[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志强;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宫士君;竞技篮球制胜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郝家春;我国男子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舒刚民;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范尧;我国高校竞技篮球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白喜林;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唐建倦;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王艳丽;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宋君毅;现代竞技篮球防守技术、战术理论与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粹;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2 朱文华;2004-2009年我国竞技篮球科研现状与动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裕;竞技篮球效能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法涛;北京地区高校竞技篮球近20年的发展状况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黄健泽;福建竞技篮球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智锋;和谐社会背景下福建省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协调发展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中孝;黑龙江省竞技篮球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年
8 张倡嘉;新中国体育思想演进下的竞技篮球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吕强;河北省竞技篮球与大众篮球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鸿斌;我国新时期竞技篮球与大众篮球的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红蓝白;全明星周末娱乐为王[N];东方航空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