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

刘卫军  
【摘要】:式的信息传播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前,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 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 职业体育凭借自己提供的精彩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一社会现象又吸引了众多新闻媒 体的报道和关注。大众传媒通过报道体育赛事为自身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职业体 育也正是由于搭载了大众传媒这个有效的传播工具,才得以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当前在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几个走职业 化道路的体育项目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可以说没有与大众传媒很好的互动也是这些项目发展 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正确处理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的互动,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 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课题通过文献、个案研究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双方互动的基础是:大众传媒与体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互动具有重要的 社会价值,追求经济利益是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相同的主要内驱力。职业体育的特殊魅力吸引了 极为广泛的受众关注,使得大众传媒特别青睐职业体育。 2.双方互动中的关系是: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需要、相互促进、互相适应的关系,建立 起良性互动关系是二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3.职业体育有效的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催生出了大量商业性体育媒体,丰富了大众传媒的报 道内容,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大众传媒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扩大了职业体育的知名度,并进一步丰富 了体育的文化内涵。 5.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炒作,应将炒作与恶性炒作、假新闻等区别开来。炒热一个体育项目,是 一种营销手段。从体育项目本身来说,要通过宣传炒作使大众了解、喜爱和参与到该项目中来, 首先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包装。 6.为了提高双方互动的有效性,职业体育应致力于提升品质,加强与传媒的全面合作。包括提高 运动水平和比赛精彩程度,针对项目特点进行包装,针对受众特点炒出体育明星,向大众传媒提 供更多的采访空间等方面。 7.为了提高双方互动的有效性,大众传媒也应进一步积极引入先进理念适应互动的需求,提高节 目包装制作水平,改进策略增加报道广度、深度和力度,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并实施舆论监督。 8.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有效互动需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与电视转播的结合,除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外,健全的法律是两者“联姻”的必要保证。 9.大众传媒在给我们带来精彩赛赛的同时,也深深地介入和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体育比赛,这种 现象值得体育界人士认真思考与解决。 10.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新闻发言人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中将发挥其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曲世琏;;教育孩子正确筛选信息[J];现代家教;1998年10期
2 刘建明;;大众传媒不应为科学退化推波助澜[J];同舟共进;1999年09期
3 代玉梅;试论大众传媒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田丰兵,何江凤;大众传媒利用手机短信的负面影响浅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5 李红秀;;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王敏;;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7 李琳;;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浅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王前军;;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的变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陈雁;;浅谈大众传媒中常用英语新词产生的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10 肖晗;;论大众传媒对民办教育的监督[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31期
11 韩芳;;谈高师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年09期
12 张寒梅;;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年17期
13 赵长胜;;论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4期
14 帕丽达·玉素甫;;大众传媒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5 张互桂;;论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报道的“潜规则”——大众传媒对女性歧视的报道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8期
16 尹乐菲;;浅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及成因[J];才智;2009年26期
17 李妮娜;;大众传媒——流行音乐的助推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05期
18 第五淳;;论大众传媒在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中的引导作用[J];社科纵横;2009年09期
19 张晶;叶萌;李梦蛟;;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1期
20 吴越民;余洁;;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云;邓敏;;论现代大众传媒的八大德育功能[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变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晓非;;大众传媒对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金娟;彭望清;张流祥;邝海沙;;医院与大众传媒合作树立形象初探[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纪新青;;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范玉吉;;完善传播立法 构建和谐社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何晶;;中国大众传媒对本土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现象初探[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军;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邓庄;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D];武汉大学;2010年
6 叶晓滨;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8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汪凯;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转型时代的状况与趋向[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2009年
3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4 李爱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D];河海大学;2003年
5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鲍枫;运用广告符号学探究英国电视广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代婷婷;中西传媒政治沟通比较[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彬;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文棣;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易立新;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茂金;面对大众传媒 批评能否依然理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2 林永胜;大众传媒与心理战[N];中国国防报;2000年
3 姜红;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4 哲学所 孔明安;西方大众传媒研究概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濮端华;加强社会舆情预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佟贺丰 刘润生 武夷山;学术期刊也有科普功能[N];科技日报;2006年
7 田丽娟 李晓玲;大众传媒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向晓薇;从《新周刊》“车经”看大众传媒在汽车消费中的角色扮演[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孙桦;大众传媒应力避“知识鸿沟”[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明巍;“春晚”亲民方可人[N];人民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