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们从数量、质量和时间上综合调控竞技体操系统以及系统构成要素,使竞技体操运动能够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的目标和过程。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竞技体操系统在一定阶段内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2.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由生存支持系统能力、发展支持系统能力、环境支持系统能力、社会支持系统能力和智力支持系统能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又由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和比较优势能力构成,前者反映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数量特征,后者反映质量特征。
3.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能力居第一位的是湖南,排在末位的是河南。总体比较优势能力最大的是广东,河南最小。生存支持系统:总体能力广东、上海和湖南排在前三位,比较优势能力的前三位是上海、湖南和浙江;发展支持系统:总体能力的前三位是广东、上海、北京,比较优势能力前三位的是广东、天津和浙江。环境支持系统:总体能力的前三位是河北、湖南、山西,比较优势能力前三位的是河北、湖南和北京。社会支持系统:总体能力的前三位是天津、山西和山东,比较优势能力前三位的是山东、天津和湖南。智力支持系统:总体能力前三位是湖南、广东和山东,比较优势能力前三位是湖南、广东和天津。
4.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由保持产出增长、提高竞技体操产出增长的质量、满足竞技体操基本的生存需求、维持保护和扩大竞技体操所需资源基础、保持适度竞技体操人口,不断提高竞技体操人口素质、依靠科学化训练水平的提高来突破发展障碍、促进社会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等7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方面共同构成的目标体系。
5.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主要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经济资源能力建设、智力支持能力建设和体制能力建设上。
|
|
|
|
1 |
;竞技体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0年12期 |
2 |
殷川,徐万彬;高校女生竞技体操教学之初探[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3 |
芦平生,李海生;现代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06期 |
4 |
;竞技体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3年02期 |
5 |
吕万刚;试论竞技体操创新动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6 |
钟明宝,丰宝成;我国竞技体操产业化发展的本体性研究与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
7 |
田克敉,关辉,王昌贵,杨健林;浅谈影响竞技体操裁判客观公正的若干因素及改进意见[J];四川体育科学;2001年03期 |
8 |
范红滨
,李洋
,朱红江
,赵永富;竞技体操女子跳马的现状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04年01期 |
9 |
欧阳锡禹;湖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7期 |
10 |
吴维铭;竞技体操运动技术创新思路[J];体育科研;1998年03期 |
11 |
吕万刚;论竞技体操训练竞赛制度的创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
12 |
加金轮;;对竞技体操创新方法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3期 |
13 |
宣凤英;浅谈竞技体操艺术性的表现形式[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
14 |
;竞技体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0年07期 |
15 |
吕万刚;竞技体操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6 |
骆意;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
17 |
易淑梅,张毅;对我省竞技体操的展望[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4期 |
18 |
;竞技体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997年10期 |
19 |
夏端阳,刘长胜;竞技体操难度动作创新途径之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0 |
;竞技体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