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奥运参赛目标管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目标管理和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我国夏季奥运会的参赛目标设立、实现过程以及奥运项目布局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借鉴和学习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奥运参赛目标的设立、执行以及项目布局实施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一般性的操作方法,以期为我国今后奥运会的备战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主要结论如下:
(1)奥运参赛目标由目标内容和达到标准构成,即:参赛目标=目标内容+达到标准。参赛目标管理分为目标体系的构建、参赛目标的实施和参赛成果的考评三个基本过程。
(2)奥运会的参赛目标体系由总体目标、项目中心目标和项目目标三个层次组成;构建奥运参赛目标体系应采取双向沟通式的目标设立程序为宜,该程序包括总体目标的制定和总体目标的细化两个步骤。
(3)制定奥运参赛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国家的体育体制、经济实力、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格局、主办国优势、自身的实力、国际舆论及国民的期望值等。
(4)奥运参赛目标执行的重要举措包括:优化组织机构,加强双向沟通;明确职责权力,实施适当授权;增强服务意识,提供全面保障;强化自我管理,激发下属潜力和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提高目标执行的有效性等;奥运参赛成果考评包括自我评价、上级领导考评和专家考评三个步骤,并以运动成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为基本内容。
(5)项目布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运动项目划分等级;二是运动项目的布局。目前我国奥运项目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点项目的确定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忽视项目的发展潜力;奥运重点项目布局的政策、资金落实不够;项目内部布局重视程度不够,项目结构不尽合理;各重点布局单位相互之间联系少,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局面等等。
(6)奥运项目布局的依据主要有奥运会的参赛目标、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运动项目的特征、布局单位的区位优势、布局主体的自身优势等。
(7)奥运项目布局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对运动项目实施分类布局;扩大项目布局的空间范围,引导更多省市参与项目的发展;拓展布局的领域,形成体育、教育、社会其它系统共同承担布局任务的新局面;构建区域布局单位战略合作联盟;扩大运动员交流的力度和范围,弥补项目布局的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