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全运会自第六届开始,其无形资产开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规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为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理论范式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我国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的结构、行为和绩效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全运会具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本文分析的重要前提。
第二,在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中,商务消费者(即企业)是需求方,政府是唯一的供给方。
第三,全运会无形资产的市场结构具有完全垄断的特征。政府是唯一的供给者;政府提供的产品没有替代品,占据了市场的全部份额;政府对全运会赛事全部资源的控制以及严格的市场进入限制决定了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的进入壁垒程度非常高。
第四,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的完全垄断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弊端,但本文认为,利大于弊,因为从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发展阶段的特点看,它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从我国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的公益性来看,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适当干预。
第五,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中的企业拥有垄断势力,这种垄断势力的成因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以及政府监管等。
第六,全运会赛事的性质以及无形资产市场经营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全运会无形资产的市场绩效不仅应包括经济绩效,而且应包括社会绩效。据此标准,我国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仍存在较多问题。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运用经济性管制手段,推进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的合理化调整;
第二,运用社会性管制手段,促进全运会无形资产市场社会绩效的提高;
第三,转变企业的经营观念,强化企业的自律行为和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