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同构与冲突

杜浩  
【摘要】:本文通过新的视角重新梳理并发现颜真卿评价和地位演变中的一些问题,并力求进一步解答和阐释这些问题的根源。 本文共四章,评价背后所展现的意图和出发点是本文关注的中心。而这一中心又在两条线索即道德形象的构建和书法家形象的构建中展开,对于道德形象构建部分的阐述主要针对与书法有关的文化问题,同时也是对后来阐述的一种铺垫。 第一章主要考察颜真卿作为一个道德楷模构建的具体过程。其人物形象的完美化通过文本、祭祀、瞻仰等形式完成。碑帖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佐证史料之不足又充当了文化政治符号的功能。 第二章主要内容为对书品和风格问题的探讨。本章从古人对具体书法作品的分析出发梳理人品和风格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关联?如果有,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人品和书品的关系问题是历来颜真卿书法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前人在其人品和书品的探讨中并没有作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其是否只像前人所说的“书以人贵”那么简单?本章从梳理材料入手试图进一步解答以上疑问。 第三章主要是对古人颜真卿书法评价的分析。其书法地位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即推崇和批评的声音,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在颜真卿书法评价资料占绝大多数的题跋中没有批评,两种文本的不同特点是我们理解这一现象的一个切入点。与“二王”的关系的处理是后人对颜真卿书法批评与推崇的关键点,批评者和推崇者似乎都能够从颜真卿书法中找到合理的突破口。 第四章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书法史著述中的颜真卿书法评价的考察。颜真卿的书法地位在这些著述中基本趋于一致,新的“话语体系”的转型应当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另外还对书法家形象构建中两个重要的问题,“笔法谱系”和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J];文物;1977年10期
2 李建春,朱平;掷地有声 雷霆万钧——从《赠裴将军诗帖》看颜真卿书法魅力[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张世杰;颜体书法艺术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刘亚丽;;壮美与秀美——颜真卿与赵孟頫书法赏析[J];美与时代(中);2010年10期
5 李玉成;;德艺双修方能练就真本事——颜真卿书品、人品的评价[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胡培培;;德之彰显 艺之精深——谈颜真卿的书法艺术[J];大众文艺;2010年24期
7 王占军;;散议书贤话古今[J];中国书画;2005年08期
8 胡小胡;;书贵瘦硬方神奇[J];鸭绿江(上半月版);2006年01期
9 倪文东;颜真卿书法艺术略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樊有升;鲍虎欣;;偃师出土颜真卿撰并书郭虚己墓志[J];文物;2000年10期
11 徐增荣;;快意墨海[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年06期
12 冯济泉;;从书法艺术谈榜书[J];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01期
13 刘锁祥;;傅山书法中的颜真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Z1期
14 许瑞珍;;法度与浪漫精神同辉——由颜真卿看唐代书法风格[J];艺术·生活;2001年05期
15 代静;;心灵的奏鸣曲——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魅力[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5期
16 张世杰;;书法艺术与人的综合素质培养[J];青海教育;2006年12期
17 黄玉亭;;不独医林仰宗匠 即论书法亦传人——浅论何长治书法艺术[J];上海文博论丛;2009年02期
18 李涛;;何维刚 清风淡雅书真情[J];东北之窗;2011年10期
19 刘存祥;;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及琅琊颜氏[J];春秋;1996年01期
20 纪光治;;略论书法艺术的“抒情说”与创作情感[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会;;浅谈如何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魏伯庆;;书法需要批评[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〇一一年)[C];2011年
3 莫小不;;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沈树华;;联墨·书法·时代·创新[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夏东荣;;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国文化因素[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邓清远;;简论书法艺术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及异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锋;;清代楹联大家的书法艺术简论[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刘建;;朱熹的书法艺术[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10 ;丝绸之路文化新园林——兰州碑林[A];中国公园协会2004年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燕凯;视觉与神遇[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5 周延;弘一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华;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对书法教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俞在玉;汉字笔画“钩”的文字学意义及其美学特征[D];青岛大学;2010年
3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杨蓓;平面构成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8 赵慧;倪元璐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绍登;书法鉴赏简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颖昌;宋代颜真卿书法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生;漫谈书法艺术的品评[N];光华时报;2010年
2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言恭达;书法艺术的时代审美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3 ;余事做书家[N];市场报;2006年
4 ;唐云来书法艺术[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飞舟 刘伟;坚质浩气 高韵深情[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6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海;张海:实践艺术创新 推出时代经典[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商报记者 隋永刚;王民德:书法不是观念艺术[N];北京商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锦华;平平淡淡写人生[N];大同日报;2007年
9 高睿;沉雄博大 精神灿然[N];文艺报;2007年
10 马昕;浅谈书法艺术的“风骨”精神[N];光华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