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倪瓒溪亭山色图》观察王鉴“仿倪”实践
【摘要】:本文以王鉴《仿倪瓒溪亭山色图》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王鉴各时期所仿“原型”的比例分析,发现他的仿倪之作基本创作于晚年,在1661年(64岁)以后出现猛增的现象。这一现象缘何产生,成为本文思考的起点。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王鉴晚年仿倪作品中,《仿倪瓒溪亭山色图》又是重中之重,以此为题的作品约占仿倪总量的一半。因此,《仿倪瓒溪亭山色图》就成为我们研究王鉴晚年仿倪实践的一个绝好观察点。继而对仿本不同于本色创作的两大特征(相遇时间和底本问题)进行探讨,使得看似简单、枯燥的临仿实践,展示出真实、有趣的一面。根据王鉴与倪瓒《溪亭山色图》的相遇时间,区分出观画前后的两种创作。进而分别对所仿底本追根溯源,发现均与倪瓒真本无关。
并非建立在真本基础上的《仿倪瓒溪亭山色图》所呈现出的两种样貌,实则对应着王鉴晚年仿倪画风的两个阶段。通过对画面结构、笔法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这两个阶段的画风特点,进而突破仿倪的范围,对整个晚年书风进行比对研究,形成部分鉴定标准,并尝试运用标准,对大陆和台湾一些现存作品辨明真伪和断定年代,对王鉴的鉴定坐标做了一定的微调工作。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