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都市营造研究
【摘要】:“英国城市工作组”(UTF)发表的“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黄皮书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掀起了“城市文艺复兴”运动的巨浪,这个运动以文化为主要导向,以城市设计为扫荡工具,在取得巨大成就和声誉的同时,也因城市士绅化、虚假繁荣和逻辑自洽被诟病,同时城市设计的本体理论没有得到突破。中国的“城市化大跃进”带来的“城市病”、“千城一面”、地域文脉破碎、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人文生活品质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已日益凸显。人们对优质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渴望与当下紧张畸形的都市生态构成矛盾,城市发展经常在追求GDP经济和精神、环境生态文明之间,顾此失彼。随着全球此起彼伏的公共安全危机、气候危机、环境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道危机,以及智能化时代对人类生活的进一步肢解和异化,无论东西世界,都呼吁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和人居文明永续之道。这为推出新的城市设计思维、城市营造方式和城市发展体系奠定了时代正义。本文引介了“软城市”理论,并将“城市文艺复兴”到“软城市”时代的城市设计范式迭代进行了明细化对位比较;然后从历史逻辑、文化动机、文献谱系、理论支撑、观点主张、价值取向、法理依据、现实基础、实操导则、案例推演和现实观照等几个方面完成了对艺术都市体系的构建,使之具备方法论意义和较强的理论创新性。譬如,从“艺术化”和“艺术性”两方面勾画当代艺术都市的面貌与特质;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文化精英、市民大众“三层制”出发,采用一系列以艺术、设计和文化多样性为核心概念的营造内容,通过在艺术、人和城市之间建立稠密多维的关系网络和丰富随机的触发反应去激发都市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并塑立以市民为主体的空间生产态度。这大大超越了“艺术人口和艺术产业堆砌”的传统艺术城市概念,演变为一场注重真实性和生长性的总体都市革命。基于“软城市”理念的艺术都市体系,拓展了城市设计理论,迎回了城市设计“公平正义”的价值本义,将城市设计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推进为发挥全民主观创造力的全域塑造行动,将城市设计从宏大叙事和物质塑造手段演变到微观精妙和精神体验的范畴,将城市设计从以数字绩效为指引的城市面貌改造工具发展为协调公共利益、公民价值和市民社会的杠杆工具。作为一个具备落地实操价值的都市主义体系,艺术都市可以直接指导和作用于现实中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为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中国城市建设规划规避西方模式的缺陷,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方案智慧。艺术都市将人文精神、闲暇生活和个体解放作为未来城市的增长点,符合时代趋势,同时,艺术都市发起的日常都市革命和个体观照精神,能够对“城市文艺复兴”有益激化,续延“城市文艺复兴”系统的生命力。本文的文献综述方法有所创新,首先用直接文献和思想文献二分法,然后分别延裂出核心文献和次级文献,形成横纵之势和逻辑铺陈,以应对和提炼广博的文献信息。本文以强势的理论代入展开论证,以空间政治经济学、城市社会学、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历史学和艺术学为理论主轴,串联起散落于全文各处的群英思想荟萃,采撷和运用诸家理论概念,形成思想矩阵,强调宏阔视野和跨领域并置耦合研究,追求思辨性和碰撞感,制造了丰富的知识切面和触发可能,塑造出了具备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知识生产胎体,以期获得学术耐品性和知识长效性,并为平行领域提供学术营养和跨界启发。无论论证过程还是结果,都凝结出了清晰的学术审美和严苛的价值取向,它们零散而又统一,无形却又彰显:差异、多样性、开放性、生长、模糊、边界、遭遇、日常、去中心化、反威权、反叛、精微、多元、可能性、临时性、动态、非物质性、自下而上、多孔、弹性、温暖、放松、分散、感性、并置、偶发、虚空、灰度、剩余、无意识、非常规、自由、个体、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