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

宋鑫华  
【摘要】:当今世界,绝大多数(95%以上)的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更好地处理国家与民族(主要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解决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许多民族国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始终是一种至关紧要的社会关系。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该国家内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政治整合的程度。如果国内各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得到协调,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健康的政治整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促进国家一体化。反之,若国内民族矛盾或冲突激化,就会演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因此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既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新概括,也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和基本目标。 本文从发展政治学的角度,结合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对转型期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以及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维护民族社会政治稳定与协调民族关系的理路与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论文分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 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和难点问题。 正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简要梳理了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等概念以及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民族冲突与民族社会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本章首先将其相关概念进行简要梳理分析和介绍。同时,在民族学者和政治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世界和我国的有关实际,对民族冲突与民族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关系作初步的探讨,旨在尝试建立民族冲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为后面正文的展开打下伏笔。 第二章对当今世界典型多民族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理念及其实践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代我国多民族关系协调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笔者首先对西方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理念和实践进行考察,目前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1)美国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模式;(2)加拿大、澳大利亚多元民族文化自治;(3)西班牙的区域自治政策;(4)墨西哥的一体化政策;其次,简要对前苏联、东欧的民族关系协调的历史回顾及其历史教训;最后,对我国历史上协调民族关系的实践进行详细梳理。只有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才可能认识到这一关系的真实图景。 第三章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该部分主要从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跨境政治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大众传等其他因素来分析社会转型期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重点探讨了社会转型期维护政治稳定与协调民族关系的理路与策略。提出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民族关系的协调与发展上坚持多元一体的理念,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积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民族利益、化解利益纠纷,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拓宽民族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多元一体的新型民族文化建设,加强民族教育,建构多样化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民族干部,发挥民族政治精英的作用。另外,还要严厉打击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参与国际合作,营造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最后余论中指出,在民族国家时代,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被组织到民族国家的政治框架之下,整合到国家的领土疆域之中。民族与国家的密切联系以及现代国家多样性的民族构成,决定了民族关系对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影响。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不断协调民族关系,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使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加强,使民族地区各项文明高度发展,不断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在和谐社会目标指向下再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2 张之佐;从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看西北地区的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3 马志敏;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王平;;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以武陵地区为中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廖杨;覃卫国;;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6 王平;;论武陵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于海泉;;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大健;李晓林;;“和而不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真谛[J];中国民族;2008年01期
9 周竞红;乌小花;;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Z1期
10 关桂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态势探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1 阎耀军;;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分析模型——兼及测度民族关系和谐状况的指标体系设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2 马戎;;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1期
13 黎昡;;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族关系[J];中国民族;2009年03期
14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5 祁爱荣;叶涛;;从人口学角度看我国民族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6 袁年兴;;试论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内涵——对民族关系理论框架的共生学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4期
17 岳天明;魏冰;;现代化进程中调适我国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3期
18 刘艳敏;;信息化社会的民族关系[J];才智;2010年21期
19 周德升;刘畅;;试论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经济视角(下);2011年12期
20 路宪民;;民族关系的结构性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赵健君;;论中国民族关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调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白振声;;论文化与民族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郑洪芳;王宏晓;;论现代城市中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9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兴;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2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4 格根塔娜;改革开放以来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建国;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马建福;族际互动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刘思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俊伟;多元与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竞红;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3 侯聚萍 侯志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记者 王珠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N];闽东日报;2007年
5 崔静 魏武;我国将建民族关系监测系统[N];人民日报;2007年
6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7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博士 教师 张俊杰;俄罗斯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改善民族关系的[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马戎;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下)[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张勇;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武汉市民宗委;构建调控机制 理顺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