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
【摘要】:2012年,MOOC首先在美国掀起一股浪潮,继而惊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这一年被誉为‘'MOOC元年”,MOOC“三驾马车”相继诞生。MOOC被认为会引发一场革命,从而变革高等教育体系,将成为解决高等教育领域问题的“灵丹妙药”。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2013年就被称为“反慕课之年”。MOOC遭遇了种种质疑:MOOC模式其实还是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方法,提供者的目的是赚取利润,MOOC是众多名校盲目的选择,MOOC会“转瞬即逝”,MOOC是新的文化殖民的方式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媒体和企业都更加理性地看待MOOC:它不会取代实体大学,但有很大的潜力;如果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实体课堂,它会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尽管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依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MOOC平台,而且坚持了全球化路线,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中国作为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必须积极应对这一局势。本研究以文献法探究了MOOC的诞生及其在国外的发展现状,主要是美德英法国家。同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MOOC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问卷在五个城市的九所不同类型高校发放,并使用SPSS20处理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国内有政、校、企三类主体建设的MOOC平台,三类主体呈现合作的趋势。高校MOOC课程质量、数量相对较高,门类也相对齐全,也有部分课程可以兑换学分。但是与国外MOOC课程相比,我国高校的MOOC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资金四个方面。2013年,MOOC才来到中国,仅仅2年,我国高校已经出现分层、互不合作的现象,部分平台仅限于合作院校的学生使用,这多少有些违背MOOC的本质,同时也导致了平台的低利用率。平台低利用率也有学习者数量不足及参与度低的原因。课程建设方面,时间开放度不足,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无规范的审核机制,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教学管理方面,基本还是传统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建立或者落实与MOOC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资金关系到MOOC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MOOC平台在这方面没有保障,主要因为我国高校一向依赖政府拨款,市场化意识和能力均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中国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避免分层,可由政府建设少数高质量的平台,同时最大程度的开放平台和课程,吸引更多的MOOC学习者;高校应引入SPOC模式,做到与校内教学的融合以提高MOOC的完成率。高校既要引进也要建设课程,鼓励教师开设MOOC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课程;还要做好课程质量审核、监控与评价。高校要加强MOOC课程的教学管理,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媒体工具,组织线下见面会等,提高MOOC课程教学效果;高校要严格考核MOOC学习结果,为学分认证等做准备;高校要积极探索盈利模式,增强市场化意识和能力,为MOOC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总之,我国高校的MOOC本土化建设一定要探索出中国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