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
【摘要】:
凉山是我国彝族的最大一个聚居区,自古有彝族先民居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凉山彝族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研究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彝族社会历史和西南地方民族关系的研究,而且对于加强我们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国内近代各民族社会,仍保留奴隶制成分较显著者,以大小凉山彝族为典型,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很有意义的。近二十年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研究很多,先后发表的论文也很多,但是系统研究凉山地区民族关系的著作(或专著)基本没有,对凉山州民族关系作系统研究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对后面的研究工作亦有抛砖引玉之作用。
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对其发展作历史性的回顾和展望,不仅能反思凉山州民族关系发展的成败得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抚今追昔,继往开来,促进凉山地区的发展。笔者试图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建构一个长时段的分析框架,以民族关系发展为主轴,回顾凉山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其现状,展望其未来。全文共分七部分:绪论;凉山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1949年以前);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凉山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66—197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76—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展望。
本文把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即解放前和解放后两部分。针对新中国成立前这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主要分析了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对凉山地区统治的情况和凉山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及演变。新中国建立后这段时期,主要分析了新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凉山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认为,凉山民族关系大体经历了从和谐到失调又回到和谐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些变化莫不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凉山州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其民族关系发展诸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凉山州未来发展的展望分析,充分论证了凉山民族关系在全面开发和建设大西南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甚至于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