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

雷海  
【摘要】: 凉山是我国彝族的最大一个聚居区,自古有彝族先民居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凉山彝族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研究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彝族社会历史和西南地方民族关系的研究,而且对于加强我们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国内近代各民族社会,仍保留奴隶制成分较显著者,以大小凉山彝族为典型,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很有意义的。近二十年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研究很多,先后发表的论文也很多,但是系统研究凉山地区民族关系的著作(或专著)基本没有,对凉山州民族关系作系统研究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对后面的研究工作亦有抛砖引玉之作用。 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对其发展作历史性的回顾和展望,不仅能反思凉山州民族关系发展的成败得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抚今追昔,继往开来,促进凉山地区的发展。笔者试图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建构一个长时段的分析框架,以民族关系发展为主轴,回顾凉山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其现状,展望其未来。全文共分七部分:绪论;凉山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1949年以前);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凉山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66—197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1976—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展望。 本文把凉山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即解放前和解放后两部分。针对新中国成立前这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主要分析了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对凉山地区统治的情况和凉山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及演变。新中国建立后这段时期,主要分析了新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凉山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认为,凉山民族关系大体经历了从和谐到失调又回到和谐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些变化莫不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凉山州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其民族关系发展诸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凉山州未来发展的展望分析,充分论证了凉山民族关系在全面开发和建设大西南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甚至于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红杰;香港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J];中国民族;1996年09期
2 吴宝璋,马运法;平顶山市现阶段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统战;2000年05期
3 王希恩;深刻理解“和谐”在我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8期
4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J];攀登;2005年06期
5 吴群;;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关桂霞;;构建青海和谐民族关系的调研报告[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吕永红;刘闽;高永辉;;社会资本在民族关系调适过程中的功能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于海泉;;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贾东海;米娟婷;;新世纪西部边疆民族宗教问题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以新疆为例分析[J];社科纵横;2007年02期
10 冉红芳;;略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凝聚力[J];世纪桥;2007年05期
11 张睿丽;;当代民族主义思潮评析[J];理论月刊;2007年07期
12 朱晓玲;;对外贸易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J];社科纵横;2007年06期
13 布林;;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4 罗圣荣;赵鹏;;1957~1980年的马来西亚民族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8年03期
15 金炳镐;严庆;杨成;;民族关系构成方式——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2期
16 阿迪力·买买提;;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整研究[J];民族论坛;2008年03期
17 马占彪;;对青海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考[J];攀登;2008年01期
18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调适研究——以社会资本为视角[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9 农淑英;;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0 陈丽;;处理好民族关系 构建和谐新疆[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5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国;;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刘阿荣;;从解脱与救赎的宗教观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潘先楞;;陵水县黎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媚玲;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6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何晓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敏;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其力木格;扎赉特旗蒙古族汉族通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琴;德昂族民族关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0年
9 刘吉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贾灵充;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民族工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轩;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的关键一步[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许世昌 张修建;菏泽市政协着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N];联合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忠洪 通讯员 石凌广 杨志军;17.2万各族群众就是一家人[N];桂林日报;2008年
4 整理 王甜;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徐世澄;玻利维亚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记者 张雪飞;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N];云南日报;2011年
7 记者  吕宁丰 实习生 蔡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N];南京日报;2006年
8 记者 齐展;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促进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和谐发展[N];辽源日报;2010年
9 记者 马敏;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N];华兴时报;2010年
10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