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

吴敏  
【摘要】: 深圳是我国最早建立和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特区,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这座移民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已有22.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数倍于该城市中汉族人口增长速度,成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我国第二个拥有56个民族成分的城市。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少数民族人口如此迅猛地增加,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这种新情况下,如何将深圳建设成为展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沿“窗口”愈显重要。掌握深圳民族关系状况,有力地开展民族工作也势在必行。深圳市的少数民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深圳的民族问题也从无到有,民族关系呈现出具有深圳特色的发展轨迹。研究深圳的民族关系,不仅对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杂散居民族关系的探究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对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因为,作为先于其他城市发展起来的深圳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具有典型性,在民族关系上已显现出来的问题也将在其他城市中陆续显现出来。因此,加强深圳市民族关系的研究,加强解决民族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研究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由于各种原因本文还未能对深圳的民族关系作出更加深入地论述,只大致分四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论文的绪论部分对相关的城市民族关系理论作了简明阐述,同时对本论文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了必要的交代。第一章概况分为两节,对深圳的基本情况和深圳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第二章重点 对少数民族人口的特点和民族关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人口的特点主要是年纪 轻、文化程度高、散居为主未形成聚居点、增长速度极快、暂住人口比例高、 来源地广泛;民族关系则具有复杂敏感性、涉及面广泛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效应上的互动性和功能上的示范性五大特点。第三章通过有效的数据、深入的 调查对影响深圳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阐述和分析。重点对产 生民族问题的原因作了探讨,认为主要有经济方面、认识方面和民族工作滞后 三大方面原因。第四章主要是从解决现有问题、建立良好的城市民族关系角度 出发,对构建深圳城市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作了一定的设想,也提出了一些建 议。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深圳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作了大胆的预见和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特区理论动态[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02期
2 曾曲宏;突出优势 加速国际性城市建设[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05期
3 林源昌;庄严的使命 历史的挑战──香港回归对深圳的影响及深港衔接的对策分析[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年06期
4 ;深圳信息[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03期
5 ;卷首语[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05期
6 王宇;亚太经济形势与深圳第二次创业[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07期
7 郭祥焰;深圳第二次创业的若干问题[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08期
8 蒋爱山;鹏城大火的忠告——深圳肥肥火锅城火灾沉思录[J];云南消防;1996年06期
9 ;深圳信息[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年08期
10 ;卷首语[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年11期
11 丁义明,王涛;清明前夕访深圳吉田永久墓园[J];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04期
12 申应东;三个“家贼”盗走一个企业[J];警察天地;1998年Z1期
13 杨福祥;香港因素与深圳经济中心城市建设[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07期
14 许宗衡,傅小随;90年代深圳市政府产业政策绩效评价[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期
15 ;第二章 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年S1期
16 ;深圳允许外资办医院[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29期
17 ;深圳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39期
18 李永平;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 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深圳经济特区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历程[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09期
19 云昌;在“中国第一楼”的背后──中国最大行政诉讼案回眸[J];中国改革;2000年04期
20 马华平,高志纯;深圳筑起禁毒长城[J];了望;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延超;;关于深圳民族关系的若干思考[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5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6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国;;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阿荣;;从解脱与救赎的宗教观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10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媚玲;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6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敏;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何晓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其力木格;扎赉特旗蒙古族汉族通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琴;德昂族民族关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0年
9 刘吉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贾灵充;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民族工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轩;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的关键一步[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许世昌 张修建;菏泽市政协着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N];联合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忠洪 通讯员 石凌广 杨志军;17.2万各族群众就是一家人[N];桂林日报;2008年
4 整理 王甜;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徐世澄;玻利维亚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记者 张雪飞;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N];云南日报;2011年
7 记者  吕宁丰 实习生 蔡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N];南京日报;2006年
8 记者 齐展;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促进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和谐发展[N];辽源日报;2010年
9 记者 马敏;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N];华兴时报;2010年
10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