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的民汉合校研究
【摘要】:近两年,少数民族家长要求子女接受汉语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南疆各地州,一些维吾尔族家长纷纷送孩子去汉语学校上学。在少数民族受教育选择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呼声:一种观点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就应该进少数民族自己的学校,这样才能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另一种观点则呼吁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去汉语学校读书,因为这样有助于孩子适应现代社会,为将来他们进入社会后适应多民族社会,加强各民族间的沟通,增强少数民族的社会竞争力有着有益的作用。
民汉合校的办学形式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为两种呼声的相互融合创建一个平台,使少数民族学生在继承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掌握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技能,最终达成双赢的局面?在民汉合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这一办学形式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
本文以《基础教育中的民汉合校研究—以新疆实验中学为个案》为题,通过对三类学校的2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家长、教师和管理者的访谈,较全面的了解了在社会文化变迁中,民汉合校这种教育载体在民汉杂居区中,尤其是已经实行民汉合校的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民汉合校的态度。通过对民汉合校发展历史的分析,透视民汉合校这种办学形式在实践中的利弊,并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针对民汉合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点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