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

马国华  
【摘要】:本文提出“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命题,从政治人类学(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结构—功能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所谓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政党和国家意志确立可操作化的民族和民族问题概念,奠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以理论基础、政治设计、制度安排、法律保障、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六个基本元素为构成的民族问题治理系统。这个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摸索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过程中奠基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最核心的是“民族”及“民族问题”。本文认为,在中国,“民族”在概念上虽有争论,但在法律上并无异议。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概念,但在实践中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政策制定和实行的需要,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高度操作化的定义和使用。 政治属性是民族的基本属性。中国宪法确立了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政治设计,包括了认同性的政治设计(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合法性的政治设计(各民族一律平等)、渗透性的政治设计(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参与性的政治设计(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分配性的政治设计(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制度安排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安排的功能是固化了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和各民族自治地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的地位,在国家的整个权力格局中规范了各少数民族的权力,即少数民族既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公民权利,也享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利,统筹兼顾了政治与经济、民族与区域的因素,有利于在中国统一的政治经济体系内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交往和共同发展。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民族实现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利的最主要形式,也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制度安排的根本途径。 中国民族问题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对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规制、民族区域自治法对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制度安排的法律实施、一般法律对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的体现,以及行政规章对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的操作性和适时性规定。 设立“条块结合”的民族工作机构,保障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实施,是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民族问题治理机构既包括中国共产党机构内的有关部门,也包括了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政协机关内的有关部门;既有中央层面的相关机构,也有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有关机构。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配合、衔接、协调的民族问题治理的机构体系。 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的运作机制是在确立了政治设计、制度安排、法律保障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辛元;;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基于法律保障、机构设置、金融支持方面[J];理论界;2009年06期
2 谢维营;;民主的真义与政治排斥理论[J];探索与争鸣;2007年02期
3 曹堂哲;;西方国家执行机构多样化的改革运动——实践、理论基础和制度设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李婵媛;;中美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比较探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5期
5 卓成;;《民族理论基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6 马迎洲;;“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论点危害非浅[J];中国民族;1980年10期
7 ;《民族理论基础》一书出版[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年03期
8 李鸥;;事业单位改革:理念、制度与组织——以教育、医疗改革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李竹兰;郝寿义;;授权立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法律保障的需求[J];开放导报;2007年02期
10 李美荣;;论公诉案件被害人刑事和解权的法律保障[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1 张晓峰;;面向农民需要的服务型乡镇治理模式与新农村建设[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12 潘乾;;行政性ADR理论基础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3 思晓;民族理论学家熊锡元[J];思想战线;1991年02期
14 徐杭;;蛛网治理模式:一种良好治理结构的设想[J];管理观察;2009年12期
15 严庆;;从民族、国家结构类型看民族问题与民族治理的差异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3期
16 施巍巍;;治理理论研究及其启示[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7年03期
17 张超;;我国跨界公共问题治理模式研究——以跨界水污染治理为例[J];理论探讨;2007年06期
18 周平;;中国的边疆治理:族际主义还是区域主义?[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
19 刘泰洪;;法团主义视角下的劳资冲突治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6期
20 张曙光;;信访制度存在的基础及其功能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鸣;;次国家外交视角下的民族问题[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吴廷富;;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民族问题[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3 龚学增;;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有星;;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探析[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春福;;和谐社会与政府转型的价值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左朝军;杨秀军;;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经验总结[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昊;;贵州军政府与民族问题[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8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9 熊坤新;张利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立法——中德学者共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代葵;李春;;试析邓小平民族发展观的特点[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3 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刘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陈建奇;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何剑伟;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徐怀伏;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滕月;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战梦霞;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苏红;我国监狱女犯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安排[D];苏州大学;2007年
2 蒋顺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陈敬德;中国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转型[D];厦门大学;2007年
4 程太霞;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警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杨雄;长庆钻井总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王宇灏;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郭艳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李厚建;论中亚五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9 齐爽;关于民族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建龙;网络隐私权保障问题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为飞;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供法律保障[N];江苏法制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彦龙;实践的结晶 集体的智慧[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王希恩;全球化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4 龚学增;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李德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黄信 本报实习生 周延丽 解晓丹;民族问题是国家安定和睦邻友好的重要基础[N];广西日报;2009年
7 中共国家民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09年
8 省公安职业学院 张虎;用法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N];安徽日报;2008年
9 查兴田 本报记者 罗华山;为抗旱救灾提供法律保障[N];贵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罗书臻;为维护农民工权益提供法律保障[N];人民法院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