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
【摘要】:2000年,维吾尔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南疆三地州(和田、喀什和阿克苏三地州占维吾尔族总人口的73.87%),其中农村人口的比例占80.44%。他们的活动半径比较小,往往封闭在一片片绿洲中,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社区情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人口学上表现为人口流动率低、男女性别比低、通婚半径小、早婚率高、离婚率和再婚率都高等,社会行为表现为自杀率低、交际分工性别化、家庭财富外在化、内部认同感强、“面子”观念和宗教观念强等。
在序论中,笔者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在前人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虚拟假设。事实上,有不少学者开始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角度入手(如亲属制度、经济生活、民居等),研究维吾尔族的生活现状,而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文章和专著却不多。笔者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把库车县牙哈镇克日希两村的维吾尔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当地维吾尔族男性和山东省一个汉族社区(张村)的女性为参照,旨在发现农村维吾尔族女性在其生命历程中,由于角色的不断变换和适应,其行为呈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力图从性别社会化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其成因,找到这些行为特征背后的情境化影响因素。
笔者借鉴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Erik Erikson)的全程发展理论,对维吾尔族农村女性的行为进行分阶段考察,根据当地特点,考虑到“社会心理阶段”,把她们的生命历程划分为四个
|
|
|
|
1 |
王云仙;;霍山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2 |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3 |
高小贤;;总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4 |
;社会性别敏感性指标[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5 |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6 |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7 |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8 |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9 |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10 |
高小贤;江波;;引言:个案研究[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