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云南民族工作研究
【摘要】:党在云南的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在理清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党在云南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力图揭示其发展规律,丰富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全文共分十章。
绪论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缘由、本论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云南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格局以及近现代云南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揭示云南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民族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二章介绍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7月—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工作以及红军长征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民族政策理论,开启了云南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新道路;第三章介绍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滇军出省抗战和云南各族人民对滇西抗战的伟大贡献;第四章介绍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云南各族人民,开展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迎来云南和平解放。
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云南的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分为四个阶段。第五章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年10月—1957年上半年),中共云南党组织通过开展边疆对敌斗争、疏通民族关系、进行土地改革、稳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等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被称为云南民族工作的“黄金时期”,党的“慎重稳进”方针,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及以后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第六章是全面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下半年—1966年上半年)。由于“左”倾思潮的干扰,云南民族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严重失误,民族工作逐渐陷入盲目性,主要表现为批判地方民族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两条道路斗争的干扰;第七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下半年—1976年)。介绍云南“政治边防”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以“沙甸事件”和“瑶山事件”为例,说明“政治边防”给云南民族工作带来的严重危害;第八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 )。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民族工作实现拨乱反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取得了新成就、新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第九章是党在云南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和突出特色。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云南民族工作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实践中注意把握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做好云南民族工作的基础;认真贯彻执行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政策的各项民族政策是做好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高举团结稳定统一的大旗,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云南民族工作面临的长期的重大任务。现阶段,充分利用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升民族文化生产力,是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第十章主要介绍新世纪新阶段党在云南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外民族与宗教问题对云南省的影响,给云南民族工作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