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
【摘要】: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人类有相近的自然生活环境和条件,也有相近的社会现象。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但文化又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创造的,因而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就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又具有相对的个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词汇作为在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文化词语除了字面义之外,还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意义,这些意义有的在词典上是查不到的,有的是被教师或教材所忽视的,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即使是一个普通词,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把握它的内涵意义。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模式的差异,尤其是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迁移作用,这种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会起到不同作用。一般来说,正迁移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理解和运用目的语及其文化,而负迁移则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就阅读中的文化词语而言,如果对汉语中的这部分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没有掌握,那么在阅读理解中,很可能会出现障碍。
文化词汇就是从某一个或几个层面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方面的词汇。文化词汇首先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它不是附加的,文化意义正是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中的反映和体现。其次,通过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进行审视,有利于我们在判别一个词是否具有文化意义,并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义。
在进行文化词语教学时,对不同的文化词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尤其需要从异文化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汉文化,找出哪些是学生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文化迁移”现象的词语。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和汉文化模式相对应的异文化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文化词语就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因其文化模式的不同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文化模式的差异,使得汉语学习者因为思维模式和学习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习得、文化习得顺序和过程。
正确理解不同文化模式的特点,相互尊重,以充分发挥文化模式中的积极影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尊重、接触和发展。同时也促进语言的学习。学习第二语言并运用第二语言,是与异质文化的交流,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