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宋颖  
【摘要】: 中国的端午节是驱疫避恶的节日,相关研究有久远的学术流脉。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从民俗学视角对端午节进行专题研究。文中参考和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与以往受图腾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影响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本文立足于象征符号论、民俗主义等理论,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变迁、民间与官方等颇具张力的关系中探讨端午节的源流和发展,分析端午节这一符号系统的文化建构过程及其特点。 传统的节日,因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态万千而格外繁杂多端。本文前三章分别从时间、空间、族群的角度来研究端午事象,努力提供特定的文化时空中较完整的节日形态。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的概念,指出核心元素的功能在于传承节日的历史记忆,使得端午节在流传过程中,保持着其基本的文化意义和节日内涵;而变动元素的功能在于维系群体的文化认同,加强特定地方的人群在小范围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构建起群体内部共享的文化符号,维持着一方社区的稳定发展。 第一章依时间顺序进行历史陈述,勾勒比较清晰的节日历时演变形态,传说的变化和元素的增减过程,以及端午成为官方节日的定型过程。第二章主要利用地方志的民俗资料,研究端午习俗共时变化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试图从地理条件的差异上,对节日活动内容进行基本分类。第三章从族群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五月节日活动及文化认同心理。一些少数民族受到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过端午节;还有一些吸收了端午部分元素,与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涵化”;另有一些,虽然五月也有重大的节日,但却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内涵并不是端午节,存在着文化“误读”。 在对节日本体的分析基础上,后两章主要关照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大众传媒和学术研究对端午节的文化表述。第四章讨论了中国从民族意识觉醒到逐渐步入现代社会,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节日有所冲击和影响。近百年的发展给端午节增添了更为独特的政治色彩,与其它传统节日有着显著的区别。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受国际趋势和国家权力的影响,中国国内的文化政策、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民俗文化的表述和展示方式也有所转变和调整。 第五章主要通过我的三地田野调查,对有代表性的端午风俗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端午节的当前形态和可能的发展方向。2006年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屈原自沉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以及纪念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等并列成为中国人端午习俗的重要“代表作”。端午节在商业化社会中发生着剧烈地变化,在传统民间活动基础上,秭归、汨罗兴起了政府组织和参与的文人诗会或龙舟竞赛;西塞神舟会的仪式与表现也在政府关注中悄然地变化着。承载信仰的民俗不得不突破当地共享的圈子,走向了国家甚至国际的舞台,因此当地人和各级政府都在文化表述和展示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问题。这前所未有的契机也给民俗研究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结语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端午节,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在民间话动所体现出的宗教性观念和信仰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颇具特色的政治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公共性。无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近现代的田野调查报告,或是当代政府宣传性质的材料,都将端午节置于动态的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强大的民间传统和文化现实。学术的反思和自省,促使本论文对端午节的研究从早期的事象辑录、起源追溯、功能认定、结构分析等逐渐走向了纳入国家权力、大众传媒、文化表述等概念的文化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丰婷;康媛媛;;从文化象征角度谈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以端午节为例[J];北方经济;2009年24期
2 顾希佳;;传统节日里的地方传统:以杭州端午节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2期
3 王青;;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J];武陵学刊;2010年02期
4 王越;;“老讲究”重现端午节[J];瞭望;2008年23期
5 李传鹏;;端午别称知多少[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8年08期
6 文竹;;端午节的由来[J];科技致富向导;2000年06期
7 大S;;旧时的节日[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01期
8 李人凯;;端午节习俗[J];湖南农机;2007年06期
9 周有光;;纪念端午节的意义[J];杂文月刊(选刊版);2009年11期
10 韩浩月;;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J];上海国资;2008年06期
11 侯景娟;;走近文化端午[J];老友;2010年06期
12 杨帆荐;端午节起源七说[J];绿化与生活;1995年03期
13 缪士毅;;花草与端午习俗[J];园林;2002年06期
14 高春奇;端午节名种种[J];乡镇论坛;1995年05期
15 白韵;;别样端午[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年18期
16 组工;;端午趣俗大观[J];养生月刊;2011年06期
17 叶万忠;;端午节与苏州[J];档案与建设;2007年06期
18 饰非;;端午的习俗[J];初中生;2008年14期
19 李春碧;;端午节习俗诗话[J];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2011年06期
20 伍振;谁“端”了我们的“端午节”[J];中国海关;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赵珊;熊英;;传统节日法定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曾焕琴;;风俗中的独特风俗——晋江市亭顶村“投(饣弟)”风俗浅议[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胡永弘;;中日文化的习俗与社交礼仪研究[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晓华;;传统节日与精神家园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张登贤;左夷山;;闽东畲族节俗来源初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7 李平;高成强;;传统节日假期中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营销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8 陈国强;;台湾高山族传统节日的特点[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杜莉;;饮食民俗在餐饮业中大有可为[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雯理;佐丽梅;;中华传统节日与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景俊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3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黄安辉;中国京族哈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法娜;中巴法医昆虫种类研究—侧重丽蝇及其分子鉴定[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剑;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马福贞;节日与教化[D];河南大学;2009年
8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王慧;《春香传》的文化人类学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杨建设;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视觉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秀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产业化探讨[D];兰州大学;2007年
3 王枫;传统节日文化与网络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伟明;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苏丽丽;延边朝鲜族传统节日的人类学解读[D];延边大学;2011年
6 刘亚雪;中俄传统节日比较[D];山东大学;2011年
7 崔媛;生生之韵—中国传统节日的审美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昝豆豆;电视媒体对我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顾宗侠;论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D];辽宁大学;2012年
10 王惠;电视媒体开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创新路径探析[D];湖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振;“端午节”之争和传统节日保护[N];云南日报;2005年
2 ;让我们重拾传统温情[N];西藏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宋莉;让古老“端午节”更加年轻[N];长春日报;2006年
4 孙惠柱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端午的拯救与传统的发明[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 吴华;传统节日亲情彰显[N];大同日报;2008年
6 卓上雄;端午节不仅仅是“粽子节”[N];海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苏茂华;端午节为何只剩下粽子了[N];济南日报;2006年
8 祁建;端午节需要补上文化这一课[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鄂州读者 杜伟;大版面 大气魄[N];湖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宏宇;珍存传统的节日习俗[N];秦皇岛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