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族工作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民族政治模式的评价日益多元,同时,中国政府坚持现行民族政治模式的态度则非常坚定。在这一背景下,深化对中国民族政治模式的研究更加迫切。“民族工作”是研究中国民族政治模式的重要视角。民族政治与民族工作,都是围绕解决民族问题这一目标而发生和展开,二者在逻辑上紧密相联,在实践中密切互动。对民族政治与民族工作进行整合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有关现象。为此,本文将民族政治的研究与民族工作的研究结合起来,运用民族理论学和民族政治学的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民族工作进行研究。本文在重点从政治视角对当代中国民族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也从行政视角对当代中国民族政治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理解中国民族政治和民族工作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并据此对中国民族政治模式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本文从两个视角对“民族政治”和“民族工作”作出界定,一是“社会——国家”的视角,二是“政治——行政”的视角。在“社会——国家”的视角下,中国的民族政治就是以56个民族为主体的族际政治生活;民族工作则是中国政府为治理国内民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类活动。在“政治——行政”的视角下,再将民族问题治理分为两个环节,即表达国家意志的民族政治环节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民族工作环节。
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民族工作的制度平台: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模式”。主要内容是:研究当代中国民族政治模式的形成,中国民族政治的理论体系、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分析民族工作运行周转的制度平台。
第二章“民族工作的体制环境: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主体”。主要内容是:研究中国民族政治中的政党组织、国家机构、民族工作部门、精英与大众等各类主体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分析民族工作运行周转的体制环境。
第三章“民族工作的时代变迁: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合法性分析”。主要内容是:研究新中国建立初期、“左”的路线指导下的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四个不同时期,民族政治合法性的建构问题。以“合法性”建构的视角,分析民族工作发展变迁的动因。
第四章“民族工作的运行过程:当代中国民族政治的有效性分析”。主要内容是:研究中国民族政策过程中的意见表达与意见集中、政策制定与政策咨询、政策执行与政策监控等诸环节,并阐述民族政策过程优化与民族政治有效性提升之间的关系。以“有效性”的视角,分析民族工作日常运作的流程。
第五章“民族工作的基本格局:当代中国民族政治中的政府行为内容”。主要内容是:概述中国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大力培养各族干部等方面的举措和成就,分析中国民族工作较为稳定的工作格局。
第六章“民族工作的主要机制:当代中国民族政治中的政府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是:概述民族工作在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方面的进展,分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政府在开展民族工作的方式上进行的创新和调整。
以上六章可以分为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三个板块。第一、二章分析民族政治如何决定民族工作的面貌,第三、四章分析民族工作如何服务民族政治的需要,第五、六章分析在政治与行政互动中形成的民族工作现状。
在结语中,本文从“社会——国家”和“政治——行政”两种视角,对中国民族工作的成效进行了评估,并对中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现行的民族政治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应该保持其稳定、完善其功能。中国民
族政治发展应该选择的路径是:“稳定体制,健全机制,深化工作,增量渐进”,寓政治发展于行政发展之中,通过加强民族工作来实现民族政治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