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意义
【摘要】:
本文是关于认同的个案研究。本文的田野点选在作者的家乡——福建省上杭县一个村庄。根据人类学传统,为保留访谈对象的隐私,笔者给田野点取名钟村——钟姓单姓村。上个世纪中期以来,钟村经历了从族群身份不明到自报为汉族,认同为客家,再经申报被批准为畲族的民族身份流变过程。从民族/族群角度看,钟村已不再是原生的客家或畲族村庄。但从认同的能动性来看,这个处于闽西客家聚居地区的“畲族孤岛”又是研究民族/族群认同的一个绝佳样本。
作者在民族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试图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并理解他们的眼中的“世界”,去理解人们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会作出不同的“我群”认同。
资料收集方面,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文献检索为辅。笔者于2005年暑假开始,前后三次共用三个多月时间在当地调查,参与了迎神赛会、婚礼、二次葬、各类祭祀等仪式活动,并访谈村民,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他们对各种活动的感受,即听取他们对自己行动的解释。同时,作者也参阅了地方志和族谱等,以求对地方史与社区文化有整体把握。
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阐释学方法描述钟村的日常活动、节日、仪式,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认同作用,又通过经济生活、集体记忆、方言认同、礼物交换、宗族仪式等层面的描述和分析,论证了钟村认同的流变和社区内不同阶层操控认同的能动性。
本文第一章介绍钟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季节历,即通过生产活动和节庆活动的安排来揭示当地人的时间观、宇宙观与人观。通过他们的神灵谱系解读目标社区成员如何界定“我”和“我们”。
第二章通过描写和阐释钟村的历史记忆、空间布局、经济生活、方言、人际交往、宗族认同等,揭示村民认同实践中的“原生”因素。
第三章通过分析乡村精英对两次重要事件中的操控和由此导致的认同流变来理解多重认同实践背后的利益与意义。
笔者将钟村案例与前人研究相比照,提出如下见解:
民族/族群认同与人的分类观念和社区所处的社会结构体系紧密相关。认同的本质在于通过传统意义体系和当前结构场景对人进行分辨和分类,并据此采用不同的行动准则与人打交道。虽然认同和外在表现主要是对社会世系的文化认定,但经济生活、地域范围和时代精神也有相当影响。处于权力体系边缘的族群在认同实践中时而努力淡化一些特征,时而又因文化再生产的需求而伸张一些特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这种能动选择构成基层社会文化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