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

秦中应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少数民族文化大多不是通过学校教育,而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也是一个久经磨难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来实现。 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田野考察发现,苗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传承是以家庭、节日、集会等为主要教育场所,文化传承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而这正是苗族在其学校教育相对薄弱以及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保持浓郁民族特色的根本所在。 全文力图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进行详细考察,指出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中包含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即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国家在场教育。在这四类教育形式当中,学校教育属于有意识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采用特定的手段对特定人群进行的教育,对教育内容上有很大规定性,这里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场教育则是无意识教育,往往是通过人们无意识行为来实现文化的教育传承,体现出民族价值观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融合。同时指出每种教育传承形式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 论文的第五章对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变迁表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平台结构模式,指出正如社会是一个完整的功能整体一样,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不同部分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同时,这些不同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国家在场影响的背景下,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主流形式。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单位,而社区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学校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具体的教育从业人员、专门的教育场所以及明确的教育指导方向。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着“隐蔽的课程”,本身受到社会阶层、民族、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当中,也渗透着家庭和社区教育。 论文的第六章在充分认识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其教育传承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在多年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上,经历过多次失败和面临着许多困难。这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完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手段和方法。 论文最后指出:正如民族发展一样,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随着时间的流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三种趋势可以并存于同一时段,表现出创新、发展、消失三种状态。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方向从内因上说主要是民族主体自主选择,从外部影响因素来说,教育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文化传承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不同的场所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得以实现。如湘西苗族,在传统社会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家庭、家族、社区、宗教活动仪式中,通过歌的形式、舞的形式、禁忌的方式展现出来,人们则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里,现代学校系统的建立和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采借,促进了民族文化在学校课堂中的教育。 从整体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体系来看,人们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育获得。有意识的教育渗杂了教育者主观的价值观念,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一定价值导向。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某些文化事项的赞扬、贬抑或抛弃,往往影响到该项文化的壮大或消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冒名芳;;家庭教育研讨班侧记[J];江苏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2 珍;;美国家庭教育热[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1期
3 乐群;;富于魅力的家庭教育气氛[J];父母必读;1986年09期
4 潘贤生;加强双休日家庭教育之管见[J];教育评论;1997年02期
5 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6 孙兴春;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J];青年研究;1999年01期
7 李宪生;落实实施纲要 办好家长学校[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4期
9 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年09期
10 ;我该不该看儿子的日记?[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2年01期
11 本刊编辑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础[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年Z1期
12 王明勇;;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J];科学教育;2004年01期
13 彭一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写给家长的两点建议[J];贵州教育;2006年09期
14 王仁刚;;谈家庭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六颗心”[J];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30期
15 ;必须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一致[J];江苏教育;1954年02期
16 纪石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吗[J];社会;1982年04期
17 ;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J];人民教育;1984年04期
18 于明波;;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1985年05期
19 万喜生;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20 ;北京市小学家庭教育大纲(试行)[J];父母必读;198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瑾;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艳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