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治理研究
【摘要】: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等法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7]第157号)、《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商商贸发[2009]第142号)等行政规范性文件,确立了一个以“垃圾减量——分类排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减少填埋”为核心的“理想方案”,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很多论者主张要积极地参考、借鉴域外的制度经验。而笔者认为,从上述“理想方案”来看,我国立法者并不缺少关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知识,缺少的是如何建构和实施制度的知识。换言之,“理想方案”我国立法者已有所把握,“理想方案的实行方案”才是我国立法者所需要的。
基于这种问题意识,本文以解剖麻雀式的方法对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制度进行考察。文章首先对日本这一制度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其制度框架进行整体把握、对其制度运作的总体状况进行介绍,以期从功能主义视角获知其制度的总体框架、关键环节,并确认其有效性。随后,文章选取日本静冈县沼津市、东京都日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体制为具体考察对象,对其制度运作的实际机制和状况进行剖析,以期获得其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制度的“理想方案的实行方案”。最后,文章回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体系的建构这一问题,结合上述考察,借鉴“日本经验”,重点从“理想方案的实行方案”角度对我国的制度建构提出自己的思考。
对“日本经验”的考察,重点在于了解其“理想方案的实行方案”。对此,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无论是“沼津方式”还是“日野改革”,最后实现的都是生活垃圾问题的“治理”;“治理”的基本模式是“法律框架+行政推动+市民参与+企业责任”。具体而言,它特别强调市民参与,强调NGO、NPO、志愿者的功能,并在行政与私人的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制度效果。同时,“行政推动”对于“市民参与”而言具有前提性意义;而无论是“行政推动”还是“市民参与”,又都是在法律制度这个平台上展开的。就法律制度而言,对解决垃圾问题的法律主体加以明确规定,对各个法律主体的责任、义务特别是私人(包括个人和企业)的责任义务加以规定是重要的。这是“治理”实现的必要前提。
从日本经验来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系统的建构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因为“法律框架+行政推动+市民参与+企业责任”是缺一不可、且相互关联的。就具体的建构路径而言,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治理,首要和关键的环节是行政推动。为此,基层人民政府应当制订专门的预算用于“环境交流”,包括诱导、资助居民自治组织对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作出积极贡献,说服、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
|
|
|
|
1 |
林兰清;浅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J];热带农业工程;1998年01期 |
2 |
;国外控制城市生活垃圾的方法(一)[J];陕西环境;1999年01期 |
3 |
杨荫凯;发挥联动优势 实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J];资源.产业;2000年12期 |
4 |
赵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及其处理方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年04期 |
5 |
黄威;磁选法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J];再生资源研究;2003年01期 |
6 |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利用前景广阔[J];环境;2003年01期 |
7 |
;包头市引进新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J];机电设备;2004年04期 |
8 |
吴克,蔡敬民,俞志敏,刘斌,金杰,Michael Nelles,Petja Stoever,Thomas Fritz;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和实施措施[J];环境卫生工程;2005年03期 |
9 |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艺设备[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年07期 |
10 |
吴满昌,孙可伟,李如燕,孙艳,张海东;温度对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年05期 |
11 |
杨先海;吕传毅;;城市生活垃圾压缩站环境污染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8期 |
12 |
纪俊红;郭仁宁;李锐平;;城市生活垃圾风力分选中流场的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
13 |
舒莹;;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9期 |
14 |
张荣;施昱;;城市生活垃圾自动分选技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
15 |
刘沐生;刘学英;吕爱清;金永蛟;;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年01期 |
16 |
余洁;;关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
17 |
赵靖;;浅谈昆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管理[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
18 |
冯思静;马云东;关晓玲;刘佳妮;;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管理经济效益分析[J];环境科技;2010年01期 |
19 |
朱大来;宋立华;;目前水泥厂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几种方式[J];中国水泥;2010年07期 |
20 |
周恩毅;齐刚;;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