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郎玲  
【摘要】: 2008年5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公开条例》实施以来,理论界探讨与实践中案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领域。《公开条例》未确立公开原则,导致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开范围制度时缺乏统一的原则指引;同时,对于一些不确定概念以及《公开条例》中未规定的政府信息种类,行政机关、法学家、公众在理解上存在较大分歧;《保密法》、《档案法》中滞后的法律规定使得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条款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保护制度的缺失使得行政机关在认定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时缺乏统一指导。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法规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分析、总结典型案例的基础之上,提炼出若干项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重要争议,结合《公开条例》规定以及相关域外立法,从应当公开以及免予公开两个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结构和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关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立法分析。政府信息包含主体、内容、形成途径、形式等四要素。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立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相关法律等四类,并具有三项主要特点。在立法内容上,《公开条例》与在其实施之前颁布的地方立法存在三项不同:是否确立公开原则,同时指出《公开条例》未规定公开原则的原因;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种类;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种类。 第二章,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 第一节,历史信息。历史信息是指在《公开条例》实施之前形成的政府信息。对于是否公开历史信息,国内学者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文认为,是否公开历史信息属于《公开条例》的适用范围问题,与法的溯及力无关。应当适时、适度地公开历史信息,这不仅与相关规定以及《公开条例》的立法精神相一致,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尚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过程中的政府信息。此类信息体现了行政特权、行政效率与政府信息公开间的博弈与平衡。美国、日本、欧盟国家认为应当有条件地公开此类信息。本文认为,判断是否公开此类信息,应当采取形成阶段标准、主客观信息标准和公益衡量标准相结合的办法。 第三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限制。关于《公开条例》第13条是否构成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的限制,我国学者持两种相反观点。美国、日本、南非等国经历了从施加限制到解除限制的立法转变。本文认为第13条构成对申请人资格的限制,并指出《公开条例》作此规定的现实考量。 第三章,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 第一节,国家秘密。保守国家秘密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制度在实施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与美国、英国的规定相比,我国《保密法》存在国家秘密范围过宽、定密制度与解密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对此,《保密法》(修订草案)并未作出实质性改进。保密审查机制存在审查依据过于宽泛,审查程序过于笼统等问题。同时,司法审查将间接影响行政机关的保密审查行为,形成一种“倒逼”效应。档案信息属于一种“准国家秘密”,应当有条件地公开。 第二节,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行政机关可以从主体与标准两方面认定商业秘密。我国法律关于个人隐私以及隐私权的规定十分松散。正确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应当遵守三项原则:意见征询原则、裁量公开原则、区分处理原则。 第三节,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此类信息可简称为敏感信息。敏感信息条款的效力高于《公开条例》第二章条款的效力,它包含许多不确定概念,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可以从主体、客体、后果等三方面认定敏感信息。 第四章,关于确立公开原则的思考。确立公开原则对完善信息公开范围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澳大利亚、芬兰、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明确规定了公开原则。确立公开原则应当采取三项措施:明确规定“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以肯定概括方式规定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以否定列举方式规定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完善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园园;;论监督公开原则——从对监督主体监督的角度[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2 杨小军;;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若干法律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程洁;;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9年03期
4 周良金;;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背景和意义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5 孙军;;浅议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难题[J];档案学通讯;2007年06期
6 胡艺仁;;监督法明确监督公开原则[J];人民政坛;2007年03期
7 赵小强;;政务信息公开实施难原因分析[J];魅力中国;2009年04期
8 宣义江;;浅谈城市管理行政处罚中如何贯彻公正与公开原则[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10期
9 裴婷婷;;论政府信息公开原则[J];行政与法;2010年05期
10 施正文;论征税公开原则[J];法学评论;2005年01期
11 张雪莲;;完善我国公用征收程序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12 刘新年;;列宁关于在国家事务管理中实行公开原则的理论和实践[J];理论月刊;1988年04期
13 马腾;;行政复议审查方式与公开原则的冲突与衡平[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14 赵剑明;孙军;;浅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原则落实的障碍[J];山西档案;2007年06期
15 尹飞;;论隐名代理的构成与效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6 陈犟;论《证券法》的立法原则[J];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17 张引,熊菁华;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及相应制度[J];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02期
18 岳光辉;论公安行政处罚公正与公开原则[J];求索;2004年07期
19 冯乐;;监督法的“公开原则”及其具体操作[J];江淮法治;2007年17期
20 陈建智;;人大监督公开原则的特点及实践[J];法治论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新;;人大常委会监督坚持公开原则的实践与思考[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时香;;浅议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公开原则[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性仁;;论台湾地区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及应用[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杨小君;;论政府信息公开范围[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肖志良;;关于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几点体会[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湘成;;加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公开工作的思考[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振华;;浅论人大阳光监督[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贾莉;;博弈、试错与规制——赵作海国家赔偿案的司法启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何喜元;;努力推行校务公开 建设廉洁和谐机关[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中文版权目录[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碧;“发散的蛛网”及其遏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旸;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构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付贵;D市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帅章;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琼琼;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5 徐红梅;侦查公开的法理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07年
6 季海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璐;论预算公开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文海;民事检察听证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9 李绍章;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王天兵;论宪政视角下的司法体制改革理念[D];湘潭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捷宁;国资转让应遵循公开原则[N];证券日报;2003年
2 记者 王煜;坚持公开原则 严防暗箱操作[N];保定日报;2007年
3 陈宝琨 栾寿梁;将公开原则贯穿于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之中[N];检察日报;2004年
4 黄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人才[N];山西日报;2003年
5 记者 孙建兵;良性发展要遵循三公开原则[N];哈密报(汉);2006年
6 刘时香;将监督公开原则真正落到实处[N];人民代表报;2007年
7 冯乐;谈谈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N];人民代表报;2007年
8 施远成;践行公开原则[N];人民代表报;2007年
9 凌锋;人大监督公开原则意义重大[N];人民代表报;2007年
10 丁益民;切实坚持监督公开原则[N];人民代表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