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翅亚目DNA条形码,谱系生物地理学及花蝽科(狭义)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摘要】:异翅亚目(昆虫纲:半翅目)是昆虫纲中种类较多,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一个类群。本论文以异翅亚目部分种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DNA条形码的筛选及应用、谱系地理学和花蝽科(狭义)的分子系统发育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部分,DNA条形码的筛选及应用:在动物界中DNA条形码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找到一个理想的基因区段可以区分任何物种。已往对异翅亚目部分种类的研究中发现单独使用C0I序列时存在无法区分物种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筛选合适的备选分子标记,以备C0I无法区分时使用。而备选的标记也必须考虑近缘种和地理种群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斑红蝽属的四个种:小斑红蝽Physopelta cincticollis Stal,1863,突背斑红蝽Physopelta gutta (Burmeister,1834),浑斑红蝽Physopelta robusta Stal,1863和显斑红蝽Physopelta slanbuschii (Fabricius,1787),依据广域大样本量多基因研究,结合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和多种方法建树分析,结果支持Cyt b和COI都适合作为半翅目-异翅亚目DNA条形码的理想分子标记。
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分类研究中,可以对以前的分类结果进行新的判断。本研究通过中国普缘蝽属Plinachtus Stal(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科)已知的4个种:刺肩普缘蝽Plinachtus dissimilis Hsiao,1964,钝肩普缘蝽Plinachtus bicoloripes Scott,1874,黑普缘蝽Plinachtus acicularis (Fabricius,1803)和棕普缘蝽Plinachtus basalis (Westwood,1842)的COI(1338 bp)序列分析,计算其种间/种内的遗传距离,并进行基于距离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分析,结果均支持将刺肩普缘蝽和钝肩普缘蝽合并为1个种。
第二部分,在异翅亚目内部还未见以中国为主要区域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报道。对加入来自中国和伊朗的分子数据对稻绿蝽(异翅亚目:蝽科)世界范围谱系地理学的重新分析表明:位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更新世时期的快速隆起造成了东亚和西亚种群的分隔。同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有:由于中新世非洲微板块,阿普利亚和阿拉伯半岛与欧洲板块的碰撞后,形成了一系列连续的阻隔物(如:红海,扎格洛斯山脉)造成了稻绿蝽非洲与其它地区种群的隔离。在此类群中,Cyt b也被证明是DNA条形码在异翅亚目中除COI外合适的分子标记。在欧原花蝽群(异翅亚目:花蝽科)内通过重塑种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祖先分布地、扩散路径以及种间分化的时间等,表明欧原花蝽群起源于横断山区,目前的分布格局主要受青藏高原近期两次抬升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而隆起的一些山脉促进了欧原花蝽群的分化。隔离和扩散在欧原花蝽群的分布区形成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已往只有基于形态数据的花蝽科内部的系统发育研究。本研究是在狭义花蝽科内首次应用分子数据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选用18S rDNA,16S rD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 (COI)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总长度为4 kb。基于ML和Bayesian两种算法的系统发育结果可分为两大支系。支系Ⅰ包括原花蝽族Anthocorini(松花蝽属Elatophilus除外)小花蝽族Oriini,但小花蝽族中的圆花蝽属Bilia与其它属不属于一个支系,沟胸花蝽Dufouriellini的叉胸花蝽属Amphiareus,齿股花蝽族Scolopini的Calliodis属。支系Ⅱ包括点刻花蝽族Almeidini,原花蝽族Anthocorini的松花蝽属Elatophilus,沟胸花蝽族Dufouriellini(叉胸花蝽属Amphiareus除外),仓花蝽族Xylocorini,齿股花蝽族Scolopini的齿股花蝽属Scoloposcelis和刷花蝽族Blaptusterini;其中沟胸花蝽族Dufouriellini的沟胸花蝽属Dufouriellus为一单独分支,Cardiastethus, Dysepicritus和Physopleurella组成另一分支,二者关系亦不近缘。由此可知,已往的原花蝽族Anthocorini、沟胸花蝽族Dufouriellini、小花蝽族Oriini和齿股花蝽族Scolopini均为并系类群,需要设立新族以分别容纳原花蝽族Anthocorini中的松花蝽属Elatophilus和小花蝽族Oriin中的圆花蝽属Bilia。沟胸花蝽族Dufouriellini应拆分成在3个族级单元以分别容纳沟胸花蝽Dufouriellus,((Dysepicritus + Cardiastethus)+Physopleurella)和Amphhiareus。齿股花蝽族Scolopini的两个亚族Scolopina和Calliodina应该提升为族。
|
|
|
|
1 |
陈叙龙,张清敏,张毓琪,张宝东,陈素平;鲤鱼肝胰脏线粒体DNA的分离、纯化方法[J];环境化学;1994年03期 |
2 |
周晓慧;DNA与免疫[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3 |
张爱民,张建民;论基因组的分子进化[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
4 |
房经贵,章镇,刘大钧,马正强,JossiHillel;一种从贮藏较久番茄叶中提取适于PCR扩增的DNA的方法[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1期 |
5 |
朱长军,张利宁,马春红,曹英林,宋静;一种新型杆状病毒亲本株的鉴定及病毒DNA的纯化[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6 |
张秀花,弓巧娟;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DMAHF的介质效应及与DNA的作用[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7 |
宗仁鹤,白春礼,李振刚,汪新文,聂焰,龚为穗,杨安庆,龚立三;激光对DNA作用机理的AFM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
8 |
宗志新,龚国权;阿的平荧光猝灭法测定 DNA(英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9 |
张李阳;固体发酵红曲霉菌生物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徐治立;论基因科技的二重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3期 |
11 |
罗文永,陈建伟,刘彦卓,肖昕,毛兴学,李晓方;快速鉴定阳性重组质粒方法的改进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12 |
张志忠,吴菁华,吕柳新,陈桂信;一种适于PCR检测的DNA微量提取方法[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年01期 |
13 |
宫霞
,施用晖
,乐国伟;抗菌活性肽与细菌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机理[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
14 |
沈子威,王竞,张志诚,黄美珍;激光诱导动物细胞基因转移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
15 |
张四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渔业科学中的应用[J];水产学报;1997年S1期 |
16 |
沈鹤柏,倪丽华,杨海峰,王则民,章宗穰;稀土金属离子对DNA作用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7 |
曾宪春,罗锋,蒋达和,朱帆,李文鑫;一种快速有效纯化DNA序列分析模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1998年05期 |
18 |
张永良,胡海霞,郭庆林,沈喜,李春光,郑世英,徐利泉,周富高;精子DNA微波Feulgen染色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年04期 |
19 |
谢菊芳,宋国清,廖贡献,张菁,居超明;PCT高压静电场的植物细胞效应及量子模型[J];电子学报;1999年06期 |
20 |
张蓉颖,庞代文,蔡汝秀;DNA与其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