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邓群刚  
【摘要】: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互助组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终结的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山区变动最为剧烈和深刻的时期。在此期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一直是夺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目标。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一系列山区建设工程,前后相继,一路走来,促使中国山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加强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学界方兴未l艾的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添砖加瓦,而且能够为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以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以山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新近发现的《乔钦起工作笔记》,结合基层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着重考察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山区、建设山区的总体历程,探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活动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山区的命运的,进而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反思。 邢台县西部山区人多地少,长期存在一个粮食问题。由于耕地不足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传统社会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一方面向山要地、大修梯田,向河要粮、大造滩地,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采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修整土地、增施肥料、合理密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等措施,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者相结合,为邢西山区粮食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促使邢台县西部山区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邢台县西部山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础,其中尤以经济林特产资源品种居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受开发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时期山区资源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还比较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其间虽也曾受到“以粮为纲”等政策的影响,但是“文革”后期,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山区建设没有了后顾之忧,山区建设方针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的转变,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获得了发展空间,邢台县西部山区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 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由于乱伐滥砍、毁林毁草、开荒种粮、放牧过度等历史原因,传统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群众深受其害。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沟谷治理、大跃进时期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大造林、调整时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等阶段,最终实现了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的转变,最终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蓄水保土之路,影响全国。 靠山吃山,靠山用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会吃和会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既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考验,又遭受过多年“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但出于国家不断的调整政策,广大基层干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山区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邢西山区传统时期“穷山恶水”的面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影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与集体化时代实行的集体化体制、基层干部的素质、乡村政治结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山区建设应该在山区建设的规划、多种经营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的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发扬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我院成功地合成了灭线磷新农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2 ;综合选收黄铁矿支援农业生产[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76年01期
3 ;五项措施构建农业生产安全网[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年07期
4 徐德玉;;刍议杭州市农业环境安全问题[J];杭州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5 ;使手扶拖拉机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多面手”[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75年05期
6 润丰;;今年农业生产开局较好[J];黑龙江粮食;2009年02期
7 郭志火;记“利用生态学原理发展农业生产”国际学术座谈会[J];环境保护科学;1983年03期
8 汪冰清;;江苏省力保农业生产用油供应[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年04期
9 徐文静;国外农业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1年09期
10 马琳;农业生产与水污染[J];福建环境;2000年02期
11 王永华;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反冒进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2 齐增恒;;警惕“暖冬”:农业生产须未雨绸缪[J];环境;2007年04期
13 李毅;;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1) 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J];湖南农业;2008年04期
14 高凤恩;;开展农业劳动保护工作 支援农业生产[J];中国劳动;1963年05期
15 ;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开展农具研究工作[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73年05期
16 陈钰堆;淀粉糖浆简易生产工艺[J];微生物学通报;1985年04期
17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切实抓好当前冬季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通知”[J];山东农药信息;2010年12期
18 张新民;家庭农场迫切要求实现机械化生产[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6年Z1期
19 孟繁英;我国农用仪器仪表现状与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8年04期
20 戚庆悦;废弃地膜的回收和应用[J];塑料科技;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凯;韩大鹏;;宏观形势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孙文宏;;多举并抓 完善体系 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3 刘为举;;农业生产现状与其发展途径[A];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4 宋冬林;;数字化农业建设与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5 吴向东;;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 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李金波;张巍巍;;浅谈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宫本友;孙连军;;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开辟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新领域[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黄淑婧;蒋加进;戴鼎震;汪如春;侍瑞高;;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问题与对策[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刘中滨;;关于推进红兴隆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建设的思考[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祁建刚;王梅娟;;气候变化对卢氏农业的影响[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海兴;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5 窦影;农业生产中关系网的现状、趋势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6 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胡建中;我国农户家庭农业长期投资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白全民;我国农业中间投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李继刚;中国小农去自给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曲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理论与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青松;新中国50年代农业互助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明;上海市崇明县农田生态风险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唐为安;区域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栗娟;论大革命对法国农村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文学;甘肃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6 崔增磊;《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罗平;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8 任瑜;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胡晓舒;我国农业生产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10 徐睿达;建国以来我国乡镇社会的农业生产文化变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久标 李生明;杜庄乡:特色农业建设新农村[N];山西日报;2006年
2 记者 刘标 实习生 吴鹏;全面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N];东营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N];哈密报(汉);2007年
4 朱芳冰 杨建海;为让百姓多打粮[N];北大荒日报;2011年
5 木子;应关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N];金融时报;2005年
6 记者 徐晓梅 庄俊华 张锐;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 抓实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N];云南日报;2006年
7 记者 何会文;全力抢收抢种完成夏收任务[N];天津日报;2009年
8 卢苏燕;应根据气候变暖调整农业生产[N];中国税务报;2007年
9 陈作华 闫小珍;农气专家支招 我市农业生产[N];焦作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葛峰;南疆入冬以来气温偏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N];喀什日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