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中微囊藻毒素的脱除技术研究
【摘要】: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中产生的一类肝脏毒素,是潜在的肿瘤促进剂,而且具有化学稳定性,不能被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有效地脱除。高级氧化技术是以羟基自由基(·OH)为主要氧化剂的水处理技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将污染物矿化为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高级氧化技术为微污染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指明了方向。
为了研究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技术,首先优化了从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中提取微囊藻毒素的程序,并建立了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富集和分析微囊藻毒素的方法。本文以广泛存在的微囊藻毒素MC-LR、MC-RR 为研究目标,采用了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如UV/H2O2光氧化和Fenton 试剂氧化、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如UV/TiO2-Fe3+光催化氧化、常规混凝与Fenton 试剂氧化联用技术以及高锰酸钾氧化技术等,研究了微囊藻毒素的降解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UV/H2O2光氧化能有效地降解微囊藻毒素,·OH 氧化和UV光分解是微囊藻毒素降解的直接原因;藻毒素的降解经历了异构化、·OH 对共轭二烯和肽键的亲电加成、ADDA 和肽环断裂、有机中间体的进一步降解等过程,降解过程能近似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根据UV 光分解、H_2O-2 和·OH 氧化微囊藻毒素的原理和稳态近似法,建立了UV/H_2O_2 光氧化降解藻毒素的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溶液中H_2O_2、HO-2 、CO-3 、HCO-3 等对藻毒素降解的影响;对比实验表明UV 光分解对藻毒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而H2O2氧化藻毒素的效率很低。UV/H_2O_2 光氧化体系中,UV 和H-2O_2 氧化去除藻毒素具有协同作用,H_2O_2 在UV 照射下产生的·OH 对藻毒素有很强的氧化能力;UV/H_2O_2 光氧化过程中溶液pH 值的变化,说明藻毒素并不是直接被矿化为CO2、H_2O 和其它无机小分子物质,而是经历了一系列中间产物,由大分子逐渐变为小分子物质;藻毒素的降解效率与其起始浓度、pH 值、H_2O_2浓度、光照强度及反应时间等有关。藻毒素起始浓度的增加会显著减小其降解速率。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藻毒素的降解速率较快。在较低的H_2O_2浓度范围(0~1 mmol·L~(-1_)内,H_2O_2浓度的增加可以显著地提高藻毒素的降解速率,MC-LR、MC-RR 降解的总表观速率常数kobs与H_2O_2 浓度的关系可分别表示为: k_(obs) = 0.0378C_(H_2O_2)0.2115(MC-LR) 、k_(obs) = 0.0512C_(H_2O_2_0.1467(MC-RR)。H_2O_2 浓度较高时,会明显抑制藻毒素的降解。光照强度的增大能促进藻毒素的降解,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正比关系。最佳实验条件下,起始浓度为0.20 mg/L 的MC-LR 和0.72mg/L 的MC-RR 溶液的去除效率分别可以达到80.8%和94.8%。
Fenton 试剂也能有效地氧化微囊藻毒素,但氧化机理与UV/H_2O_2 光氧化有所差异。反应初始阶段,大部分微囊藻毒素得到降解,降解过程与准一级动力学有很好的相关性,然后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氧化过程;藻毒素的降解效率与
|
|
|
|
1 |
李月兰;谭五丰;;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7期 |
2 |
陈登霞;杨静;赵小蓉;顾彦;黄应平;;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消减研究进展[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3 |
何若;沈东升;许恒韬;朱荫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中有机垃圾降解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4 |
滕业方;;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6年07期 |
5 |
鲁金凤;郭文娟;郭晓燕;刘百仓;王启山;刘艳芳;;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年04期 |
6 |
章永鹏;周军英;单正军;许朋柱;;几种高级氧化技术在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7年02期 |
7 |
胡俊生;任雪冬;郝苓汀;邹文基;刘键;;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8 |
卢徐节;刘琼玉;刘延湘;刘君侠;;高级氧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印染助剂;2011年05期 |
9 |
谢国建;张丽丽;陈建孟;何小峰;;用上流式生物反应器降解甲基叔丁基醚[J];化工环保;2007年04期 |
10 |
陈晓旸;薛智勇;吴丹;王卫平;朱凤香;吴传珍;;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其降解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11 |
胡俊生;任雪冬;马广韬;郝苓汀;孙剑平;;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酸性红B染料废水[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2 |
徐武军;张国臣;郑明霞;陈健;王凯军;;臭氧氧化技术处理含抗生素废水[J];化学进展;2010年05期 |
13 |
赵苏,杨合,孙晓巍;高级氧化技术机理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
14 |
孙晓君,冯玉杰,蔡伟民,周德瑞,井立强,王志平;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J];化工环保;2001年05期 |
15 |
刘多森,张水铭,李振高,潘映华,汪枞生;关于土壤中农药降解动力学建模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3年02期 |
16 |
刘爱国,花日茂;农药降解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7 |
张朝晖,夏黎明,林建平,岑沛霖;木素过氧化物酶降解偶氮染料卡布龙红的动力学及过程模型[J];化工学报;2002年04期 |
18 |
李海燕,施银桃,曾庆福;东湖水质分析及光催化氧化降解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19 |
王春敏;步启军;王维军;;有机废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J];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20 |
刘爱国,花日茂,卢罡;农药降解的阻滞动力学模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