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和超连续光源的研究
【摘要】:
光子晶体光纤起源于光子带隙思想,却又随着不断发展而高于带隙理论。时至今日,它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现代科学的多个领域。在基于PCF的众多新型光纤器件之中,稀土掺杂光纤激光器件和超连续光源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研究了光子晶体光纤在以上两方面的应用:首先总结了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件和超连续光源的研究现状;然后利用有限单元方法分析了大模面积光纤中的双折射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了稀土掺杂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利用分步傅里叶方法数值求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分析了宽脉冲泵浦在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中传输时的光谱展宽过程;利用准连续/连续光源作为泵浦,实验研究光子晶体光纤中的光谱展宽现象并分析了连续谱的频域和时域特性。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详细讨论了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求解过程,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大模面积光纤中的双折射特性,提出两种结构致双折射大模面积PCF的设计:(1)通过在纤芯中引入两个小于包层空气孔尺度的小孔以破坏光纤截面几何形状的对称性,在有效模场面积大于100μm2的光子晶体光纤中获得10-4的双折射度;(2)在光子晶体光纤的包层中引入两个大尺度空气孔的同时,在光纤纤芯中引入椭圆形的小空气孔以降低光纤的多重轴对称性。通过这种具有复合不对称结构的双折射晶体光纤设计,可以使光纤在具有较大模场面积的情况下获得10-4量级的双折射。
2.理论分析了高折射率Bragg光纤的模式特性和色散特性,并讨论了其在掺稀土光纤激光器件方面的应用。对拉制出的掺Er3+Bragg光纤进行了放大特性的测试,测量了前、后向泵浦方式下放大器的小信号增益和噪声系数。使用环行器和光栅构成的环行腔结构,得到了1553.7nm的单波长激光输出。由于这种掺Er3+的Bragg光纤之前未见报道,所以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特性上,都有大量研究工作尚待继续进行。
3.对掺Yb3+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前向端面泵浦方式,选用二向色镜和增益光纤端面构成F-P腔的结构构建了线性腔掺Yb3+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激光最大输出功率11.69W,斜率效率87%。在此基础上,利用GaAs晶体作为饱和吸收体,进行了被动调Q包层泵浦PCFL的研究,获得了脉冲宽度小于90ns、最大平均功率为5.86W的激光输出。
4.利用有限单元方法,研究了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特性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有效模场面积、光纤非线性系数和其结构参量的关系,并讨论了非线性系数随波长的变化。研究表明,利用石英/空气大的折射率差,可以设计具有小模场面积的光纤来提高非线性系数。但是,当纤芯直径过小时,能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被限制在纤芯中,形成泄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掺锗纤芯PCF增强的非线性特性,计算了掺杂浓度和掺杂区域半径对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系数、模场分布和色散等性质的影响。这对于制造具有高非线性系数的PCF具有指导意义。
5.利分步傅里叶方法求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对低峰值功率、宽脉冲在光子晶体光纤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比较,分析了脉冲传输和演化的非线性机理和超连续谱展宽特性。通过改变光纤参数和初始入射条件,发现在低峰值功率、宽脉冲条件下引起光谱展宽的主要因素是调制不稳定性。在光纤反常色散区,噪声可以作为调制不稳作用的探测波加速入射脉冲的破裂,使之形成无序的超短脉冲,进而在光纤中继续传输实现光谱的展宽。此外,还分析了脉冲功率、光纤非线性系数、脉冲宽度等因素对连续谱的影响。
6.以脉冲宽度80ps的激光输出作为泵浦,通过两极放大器引入自发辐射噪声,在70m高非线性PCF中获得了通信波段的超连续谱。在实验中,观察到了调制不稳定现象的出现,与第四章的理论分析很好地吻合。此外,还将光纤拉曼激光器输出的连续光耦合入70m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在入纤功率为4.14W时得到了1450-1650nm的光谱展宽,输出平均功率为2W。
7.使用脉宽为0.62ns的调Q固体激光器和20m光子晶体光纤,获得了600-1750nm的超宽带连续谱,分析了光谱展宽的机制并测量了连续谱的频域和时域特性。利用上述宽带光源,测量了全固光子晶体光纤的带隙,并利用高双折射环境滤波的方式获得了S+C+L波段的多波长信号源。
|
|
|
|
1 |
陈伟;李进延;李诗愈;蒋作文;李海清;彭景刚;;大模场宽频单模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与制备[J];光通信研究;2006年04期 |
2 |
许琬嘉;高朋;孙孝南;杨德龙;李岩;章丹;;光子晶体光纤模式特性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6期 |
3 |
罗杰;代志勇;杨亚培;张旨遥;戴基智;;用等效折射率法分析PCF的无尽单模特性[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8年03期 |
4 |
罗杰;代志勇;杨亚培;张旨遥;戴基智;;基于等效折射率方法的微结构光纤单模特性分析[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3期 |
5 |
张军,魏志义,王兆华,赵玲慧,邱阳,聂玉昕,沈乃,张杰;利用光子晶体光纤产生超连续飞秒激光光谱[J];光学学报;2003年04期 |
6 |
池灏,曾庆济,赵焕东,刘华,肖石林,王建新;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分析(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年02期 |
7 |
胡明列,王清月,栗岩锋,王专,倪晓昌,柴路,张志刚,章若冰,侯蓝田,李曙光,周桂耀;非均匀微结构光纤中超连续光的产生和传输[J];中国激光;2004年05期 |
8 |
胡明列,王清月,栗岩峰,倪晓昌,张志刚,王专,柴路,侯蓝田,李曙光,周桂耀;非均匀微结构光纤中双折射现象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12期 |
9 |
胡明列,王清月,栗岩峰,王专,张志刚,柴路,章若冰;飞秒激光在光子晶体光纤中产生超连续光谱机制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12期 |
10 |
何万迅,施文康,范晓波,何朔,叶爱伦;大尺寸气孔微结构光纤在光纤光栅中的应用[J];压电与声光;2002年01期 |
11 |
陈伟,李进延,李诗愈,李海清,蒋作文,成煜;微结构光纤的制造工艺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5年03期 |
12 |
;激光光谱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6期 |
13 |
李爱萍;刘成周;王安全;;高阶效应对微结构光纤中超连续谱产生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09年05期 |
14 |
崇英哲,任晓敏;微结构光纤—新型光通信媒质[J];光通信研究;2004年02期 |
15 |
李曙光;姚艳艳;付博;张磊;郑义;侯蓝田;;光子晶体光纤中超连续谱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物理;2010年10期 |
16 |
葛惠民;薛平;茅卫红;;基于飞秒掺钛蓝宝石激光器和光子晶体光纤的超高分辨光学相干CT[J];科学通报;2008年12期 |
17 |
方晓惠;王清月;刘俊杰;刘博文;栗岩锋;柴路;胡明列;;3.95W高功率超连续光谱产生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06期 |
18 |
缪萍;曾涛;盛积业;陈春桢;刘奇;;光纤波导色散的比例性质研究[J];光学技术;2006年02期 |
19 |
曹辉,孙军强,黄德修,何立善;光子晶体光纤及在光纤光栅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20 |
;纤维光学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