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环糊精和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组装体的功能研究
【摘要】:
超分子化学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环糊精和杯芳烃作为第二、三代主体化合物广泛的应用在分子识别和组装过程中。本文合成了苝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萘酰亚胺和苯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以及杯芳烃的衍生物,研究了其在自组装、客体识别和光诱导电子转移方面的应用。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1.简要介绍了基于环糊精构筑的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的最新进展,酰亚胺类衍生物与卟啉类构筑的电子转移体系,苝酰亚胺的自组装行为以及杯芳烃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
2.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环糊精和杯芳烃衍生物,其中包括两个苝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两个萘酰亚胺和苯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二茂铁和氨甲基芘修饰的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以及2个杯[4]芳烃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和5个杯芳烃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质谱、红外和元素分析鉴定。
3.通过π…π堆积作用构筑了基于苝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CD-1)的一维纳米超分子组装体。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1H NMR研究了CD-1在不同溶剂中的π…π堆积行为,表明CD-1在水溶液中有较强的堆积能力。浓度相关和温度相关的紫外光谱研究了CD-1的自组装过程,浓度增加有利于组装体的形成,温度升高使之解聚。TEM和SEM研究表明组装体形成规则有序的一维纳米棒状结构,在偏光显微镜下表现了一定的光学性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红色的固态荧光,X—射线粉末衍射得到了相邻苝酰亚胺之间的π…π距离为4.02(?)。进而将CD-1负载到聚偏氟乙烯膜上研究了对有机挥发性气体的固态荧光传感,在低浓度下表现了对胺类的高灵敏度的识别作用。
4.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H NMR研究了苝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乙二胺-β-环糊精衍生物(CD-2)在不同溶剂中的π…π堆积行为,表明CD-2在水溶液中有较强的堆积能力。浓度相关和温度相关紫外光谱分别研究了CD-2质子化前后的堆积能力,表明质子化前CD-2具有较强的π…π堆积能力。荧光光谱研究了CD-2质子化前后的荧光性质,表明质子化后CD-2由于分子内电子转移阻断和弱的堆积能力而显示了强的荧光。进而,我们研究了CD-2对水溶性芳香类客体分子的识别作用,利用客体分子与苝酰亚胺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以及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包结作用引起的苝酰亚胺聚集行为的改变,实现了对2-蒽酸钠和芘丁酸钠的选择性传感。
5.通过萘酰亚胺和苯酰亚胺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CD-3和CD-4)与水溶性卟啉和锌卟啉构筑了超分子线状组装体。用紫外光谱研究了CD-3和CD-4与水溶性卟啉和锌卟啉的络合过程,主客体分子之间形成稳定的n:n型的络合物。AFM和TEM研究表明主客体分子间形成了规则有序的超分子纳米线状组装体,并且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得到了超分子组装体的平均分子量。进而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研究了组装体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CD-3与水溶性卟啉和锌卟啉间存在明显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而CD-4与水溶性卟啉和锌卟啉之间不能发生。通过电化学分析、重组能计算和圆二色光谱分析了CD-4与卟啉间不能发生电子转移的可能的原因。
6.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CD-1与锌卟啉的络合过程。当激发卟啉时络合物中存在电子转移过程,而激发苝酰亚胺时则是能量转移过程,实现了波长依赖的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的可调控的过程,并且通过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主客体分子间不同寻常的不同荧光基团之间存在的强的激子耦合现象。
7.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上沿两个氨甲基芘基修饰,下沿四个乙酯基修饰的杯[4]芳烃衍生物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荧光传感。主体化合物对钠离子表现了较高的选择性,荧光滴定光谱研究表明其稳定常数为2190 mol~(-1)·L。氨甲基芘作为荧光探针,四个乙酯基作为离子的键合位点,利用芘基的“excimer”峰和“monomer”峰对空间距离的敏感响应实现了钠离子诱导构型改变的荧光传感。
|
|
|
|
1 |
陈钿;刘静;房喻;;主-客体相互作用对体系流变学行为影响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 |
韩国胜;张宇虹;武现丽;;超分子化合物及其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J];河南化工;2008年08期 |
3 |
杨荣华,王柯敏,肖丹,张留德,羊小海;基于环糊精/卟啉包络物荧光猝灭的二氧化碳光学敏感膜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
4 |
刘芸,潘景浩;环糊精-卟啉超分子体系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5年01期 |
5 |
唐波,马骊,王洪鉴;新型主体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新进展[J];分析化学;2002年04期 |
6 |
肖湘竹,达世禄;色谱分离与第三代超分子——杯芳烃[J];化学通报;1998年04期 |
7 |
张晓岚,朱邦尚,应太林,漆德瑶;杯芳烃的主客体化学传感器研究——对苯二酚的测定[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8 |
张坤,刘道杰;杯芳烃衍生物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9 |
姜晓旭,雷琼;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工业应用[J];天津化工;2003年02期 |
10 |
颜景辉,汤又文;四对-乙酰胺苯磺酰氧基杯[4]芳烃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4年04期 |
11 |
延玺,郑泽宝,吴福丽,刘芸,李加冕,闫会卿;杯芳烃-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J];有机化学;2005年04期 |
12 |
王卉兰;杯芳烃的性质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7期 |
13 |
石有恒,王夺元;水脂兼溶杯芳烃主体化合物合成及其包合性能[J];科学通报;1995年18期 |
14 |
袁立华,陈淑华,赵华明,宁永成,袁浩丹;杯芳烃化金属卟啉及其苯乙烯环氧化的催化性能(英文)[J];分子催化;1997年04期 |
15 |
王键吉,刘文彬,卓克垒,卢锦梭;杯芳烃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化学通报;1996年02期 |
16 |
吕鉴泉,陈朗星,郭洪声,何锡文;杯芳烃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1年03期 |
17 |
关槐,贾志华;杯芳烃修饰主客体化学传感器研究——对甲酚的测定[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4年02期 |
18 |
张春,郑炎松,梅付名,李光兴;杯芳烃对生物活性分子的识别性能[J];化学进展;2004年06期 |
19 |
戈云,蔡亚华,颜朝国;一种杯芳烃酯类衍生物的简洁合成方法[J];化学试剂;2005年02期 |
20 |
陈素萍;;第三代主体超分子化合物——杯芳烃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