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研究

钱晓燕  
【摘要】: 本文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世界劳动力跨境就业和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因素、劳动力跨境就业的经济与社会意义、跨境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劳动力迁出与迁入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跨境就业法律政策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法律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劳动力跨境就业管理服务模式,该模式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完善法律政策、实施有效管理和提供高效服务,以促进劳动力跨境就业的规范化、有序化,促进跨境就业者的权益保护,促进跨境就业者的社会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本文结合劳动力跨境就业管理实践提出了六项措施建议。第一,加快劳动力跨境就业立法,提高立法层次,完善相关政策;第二,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劳动力跨境就业的管理服务主体;第三,严格跨境就业中介市场监管,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跨境就业者的维权意识与能力;第四,加强多双边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贸易协议谈判,将跨境就业者权益保护和社会融合纳入迁入地法律政策框架;第五,在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劳动事务官,为跨境就业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融合提供更多支持;第六,完善就业促进措施,促进跨境就业者的回国融合。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剖析了劳动力跨境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和建议:一是在理论上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跨境就业的概念,指出跨境就业是劳动力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跨境迁移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活劳动出口,阐明跨境就业与劳务出口、劳务输出的本质不同;二是提出劳动力跨境就业中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是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劳动者的社会融合问题;三是提出服务贸易谈判、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影响劳动力跨境就业的中间因素;四是提出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并紧密围绕促进跨境就业者权益保护和社会融合的目标,提出操作性的措施建议。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中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以往在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指出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劳动力跨境就业的经济意义,而对跨境就业者权益维护和社会融合的研究不够,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了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发展趋势和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劳动力跨境就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呈现新的特点,总体规模扩大,女性比例增加,但长期以来存在的权益保护和社会融合问题依旧突出,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因素,在评述劳动力跨境就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社会制度文化和服务贸易等四个影响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因素,验证了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移民网络理论等跨境就业基本理论的某些观点。第四章对当前主要劳动力迁出地、迁入地的劳动力跨境就业法律政策进行了比较,考虑到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劳动力跨境就业人数的增多,同时分析了港澳台地区外籍劳工管理服务政策。在国际状况分析与法律政策比较的基础上,第五、第六章着重分析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特点,第五章归纳了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地区与行业分布特征、性别与年龄结构特征和受教育结构特征,分析了影响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的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中间因素,阐述了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的经济与社会意义,分析了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第六章重点从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法律政策的角度分析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第七章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劳动力跨境就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设想,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从法律政策、实施机制和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完善中国的劳动力跨境就业管理服务,并提出了实现该模式的六项措施建议。 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概述起来有四方面:第一,劳动力跨境就业不等于劳务输出、劳务出口,是指劳动者到境外提供劳动并获得报酬的就业行为,是一种人口迁移行为,是一种社会活动;既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有被动行为,更有主动行为;第二,劳动力跨境就业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跨境就业者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二是跨境就业者难以融入社会,特别是在迁入地的社会融合难;第三,影响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因素很多,包括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中间因素,而服务贸易谈判、和谐社会的建立可以算作中间因素,因为很难判定这两个因素是增加劳动力跨境就业还是减少跨境劳动力劳动;第四,解决劳动力跨境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要从跨境就业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入手手,通过完善法律政策、健全实施机制和提供高效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跨境就业管理服务模式,才能真正促进跨境就业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融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2 钟伟珍;;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看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高汉;;股份回购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4 王桂新;罗恩立;;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张曙;;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以南京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12期
6 江佳毅;;劳动法视野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J];现代商业;2007年30期
7 梅定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二元制结构下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对策刍议[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8 查道懂;;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权益保护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年23期
9 孙友然;;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杨帆;邹亚;;论我国农民工权益司法救济机制的不足与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1 徐祖荣;;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支持[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2 秦岭;;城市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与政府政策的缺失及完善——基于786名城市农民工情况调查[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3 关颖;;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是预防犯罪的根本[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4 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5 毛志强;杨德辉;;实现中国进城务工人员政治融合的意义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6 杨晖;江波;;加强西安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7 董立群;;城市新移民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以宁波新移民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8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年02期
19 黄兆信;潘旦;万荣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内涵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8期
20 李林凤;;从“候鸟”到“留鸟”——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好勤;陈阜;;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物业化管理与服务[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构筑社区就业管理服务的平台——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四级网络”建设的调查[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3 戎卫光;;浅谈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区化管理服务的难点及解决的措施[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8年
4 方千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管理服务探索[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士金;程文学;李琴;;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年度全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6年
6 罗光斗;;广西高峰林场wap网站应用初探[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天地一体网络管理服务[A];2008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C];2008年
8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区域协作倡议书(讨论稿)[A];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服务管理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国明;;关于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作用及其管理服务问题的探讨[A];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晓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季文;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杜丽红;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危兆宾;中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章玥;基于Web Services的网络管理服务动态协作模型[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张广宇;成本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乡城流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刘立刚;开放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安全协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亚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9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黎煦;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筱刚;上市公司收购中少数股东权益保护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浩巍;非婚生子女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卢艳芹;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李婧斐;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与保护[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连敏;股份有限公司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张志松;关于公司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7 张丽霞;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文晓波;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李斌;论银行消费者的权益及其保护机制[D];华侨大学;2007年
10 翁贤权;论城市房屋拆迁中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彪;解决民工荒:强化权益保护是根本[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李江鸿;金融衍生产品消费者的权益保护[N];国际商报;2011年
3 赵婀娜 邓圩 徐升升;顶岗实习,权益怎么保障[N];人民日报;2011年
4 记者 严峻嵘;“三期”权益保护是投诉重点[N];人才市场报;2009年
5 钟宁桦 何佳馨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公平与权益保护重于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刘玉亮 许斌;《山西省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5月1日施行[N];山西政协报;2007年
7 金帆;“开胸验肺”与职业病患者的权益保护[N];工人日报;2009年
8 ;从离婚难看农村妇女权益保护[N];人民日报;2003年
9 ;我国妇女享有哪些特殊权益保护[N];人民日报;2005年
10 郑昭;全国政协在闽调研外企员工权益保护情况[N];福建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