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清初贰臣心态与文学研究

白一瑾  
【摘要】:清初的贰臣,是已经在明朝出仕为官,又在明清易代后再仕于清朝,因而违反了儒家君臣伦理道德的士人。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士人群体,他们具有相似的性格弱点,面临着同样的人生困境,因而形成了本群体特有的心态和文学,对清初的文学发展有巨大影响。但因道德上的争议,这一群体长期被边缘化,因而有很多内容值得重新发掘和思考。本文描述这一群体的形成过程、其特有的苦闷心态,以及在精神重压下的发展变化,试图勾勒出这一群体心态的大致面貌,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倾向。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论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明清之际先后出仕于明清两朝的士人:论述贰臣这一概念随社会道德观念而演化的过程;回溯历代贰臣的历史,特别是某些贰臣现象多发的历史时期贰臣的普遍心态;以及贰臣因仕于异族政权而背负更大心理压力的特殊情况。 第一章论述清初贰臣群体的形成,对这一士人群体形成的过程,其范围和成员身份的划分,以及形成这一群体的各种政治文化因素作了说明。 清初贰臣士人群体,是由于明王朝以及承其正朔的南明等政权灭亡,服务于这些政权的明朝官吏逐渐出仕于清朝而形成的,这个群体的数量相当庞大,社会影响力惊人,其构成也是极为复杂,在地域、功名、资历背景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 清初贰臣改节再仕现象的成因异常复杂:在政治现实条件方面,有清政府的优厚延揽和强制举荐、南明政权的政策失误、以及贰臣自身地域家族利益的影响;在文化背景方面,有晚明科举制度和政局恶化的流弊、晚明心学和人欲至上观念的普及、以及某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权变、孝亲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清初贰臣改节再仕后的心理状态,在曾经的人格理想被自己亲手损毁后的精神创痛。 这个群体由于具有相似的性格弱点和人生经历,面对着相同的生存困境,因而具有普遍的群体性心态:身为故明官吏和满清新贵双重身份的“两截人”、处于整个人生前后割裂、反差巨大的生存状态中:面对着来自外界社会谴责和内心自我谴责的双重压力;由于贪生怕死而抛弃节操所导致的强烈的生存罪恶感;精神支柱缺失后的心灵荒芜状态。 在如何看待和重新定位自我身份方面,这个群体也有较多的共性心态:对这一可耻身份的掩饰与逃避,以及在无法掩饰逃避的情况下,产生的同病相怜式的群体认同感。 第三章着重分析清初贰臣在人格理想损毁后,重新寻求自身价值的努力。 有的贰臣通过积极从政、建立功业,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和自我意识;有的贰臣通过修史撰述,以保存故国史料文化、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也有的贰臣在与大节未亏的遗民士人的交往中,寻求其谅解和慰藉。 第四章论述清初贰臣文学的特点。 由于在明末已取得的成就,和入清后政治地位的优势,贰臣文人对清初诗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创作成就和身份地位都比较高的“江左三大家”等诗人,影响力更为可观。贰臣文人通过唱酬交往、提携后辈的方式,普及自己的文学观念。 清初贰臣的文学创作有较鲜明的本群体特征,其内容以故国之思和失节之恸交织在一起的双重主题为主,表现形式则是半吞半吐、含蓄曲折的“失啼之鹃”的抒写方式,其作品中往往还蕴含着隐秘的自我意识。 在文学传承方面,清初贰臣的承上启下地位尤为突出,创作上表现为从悲慨沉郁的黍离诗风,到清正闲雅的庙堂诗风的演变过程;文学思想方面,则表现为对明代各种文学流派观念的反思,和对未来文学发展趋势的整体关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金环;;明清之际诗歌创作的自饰倾向及成因——以吴伟业为个例[J];名作欣赏;2010年23期
2 林启柱;梅林诗史背景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王琦珍;;从力主“盛唐元音”到“渐涉宋人藩篱”——论吴伟业后期诗风转化的原因[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李忠明;;吴伟业与阮大铖交游考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5 孙书磊;;吴伟业《秣陵春》传奇考论[J];中华戏曲;2007年02期
6 施祖毓,洪丽慧;吴梅村与卞玉京[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邬国平;;钱谦益文学思想初探[J];阴山学刊;1990年04期
8 冯保善;;在清浊之间——晚明诗人王穉登[J];文史知识;2007年03期
9 平志军;;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明清之际心理重负下的贰臣文人及其文学风貌[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1期
10 胡义文;明清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J];济南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1 王小舒;;钱谦益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异同[J];文学前沿;2007年00期
12 培君;对钱谦益人品与文品的联系和区别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13 邬国平;以杜诗学为诗学——钱谦益的杜诗批评[J];学术月刊;2002年05期
14 杜桂萍;;袁重其与《霜哺编》略考[J];文献;2008年03期
15 李庆西;《玉剑尊闻》及钱吴诸序[J];中国文化;1995年01期
16 陈辽;“听唱新翻杨柳枝”——读《柳如是新传》[J];学海;1998年01期
17 王小舒;;宋玫及莱阳宋氏作家佚诗考[J];文献;2004年03期
18 郝美娟;;明清之际节烈诗歌小议——由明清之际节烈诗歌看士人心态[J];理论界;2011年02期
19 张金环;明清之际“诗史”观的新进展——吴伟业知人论世观内涵新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0 张娟;;论吴伟业《秣陵春》中的感伤主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毓云;罗振亚;;拓开北疆文学研究新领地——《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2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4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互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冯乃康;;历史定位与理论阐释——深入《徐霞客游记》文学研究的两点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刘尊举;;转变理念,更新方法: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会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孙丽丽;;孤独症儿童父母心态分析及干预[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一瑾;清初贰臣心态与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金环;论吴伟业的“诗史”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D];浙江大学;2005年
4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6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李茀民;清虞山诗派诗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裴宏江;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特殊文化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亭立;陈子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德红;明清之际女性文学的奇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瑞军;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3 张连文;论明清之际大同地区卫所职能的转变[D];山西大学;2008年
4 王景林;明清启蒙思想家经世致用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应云;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士研习汉语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李江杰;明清之际时事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方旭峰;明清之际浙江禅宗寺院地理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程远;丧失权威的时代悲剧[D];扬州大学;2007年
9 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7年
10 蒋金芳;唐代赠序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修建;深情凝眸中的独识卓见[N];文艺报;2007年
2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3 李利芳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日益迫切的儿童文学研究[N];文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赵晋华;学者声音:文学研究与出版缺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再华;一部船山文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胡兆燕;文学,到底在怎样活着[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8 刘宏志;城市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8年
9 何铿;唐文学研究集大成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