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法制备LiFePO_4粉体及碳包覆改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橄榄石型LiFeP0_4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价格低廉、循环性能好、充放电平台高、绿色环保、使用安全等优点,在未来的电池行业中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由于LiFeP0_4低的本征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率,导致其在高倍率大电流放电时性能较差,制约了其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应用。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LiFeP0_4前驱粉体,研究了水热反应的机理并确定水热合成的工艺,制备具有短锂离子扩散通道的细微粉体。为解决电子电导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热前和水热后两种碳包覆工艺进行包覆碳操作,同时在后续的热处理工作中对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和不同的碳源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探索包覆碳时期、热处理工艺、碳源类型对与LiFeP0_4材料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热反应中采用Fes04:H3P04:Li0H=1:1:3为原料,柠檬酸做络台剂,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组成反应体系。前期配液中溶液中形成LiFeP0_4晶核和大量的无定形态Fe 3(P04)2和Li3P04沉淀。水热反应体系中,1.4h内溶液中的Fe~(2+)、Li~+、P0_4~(3-)逐渐进入LiFeP0_4晶格中形成形貌规整、物相纯净的菱形颗粒粉体,继续反应颗粒晶体出现异常生长,颗粒均一性遭到一定影响。并最终确定以Fe~(2+)计前驱液浓度为O.3mol/I,水热条件为180℃、8h的条件下制备的LiFeP0_4样品性能较好,粉体晶相纯净、形貌均一、粒径细小、晶界清晰,振实密度达到1.05g/ml。
进行了水热前和水热后碳包覆工艺对比。将葡萄糖分别在水热反应前和水热反应后加入反应体系,水热前渗包覆工艺制备的样品颗粒细小均一,平均粒径为O.3gm,振实密度较高,进行热处理后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水热前碳包覆制备的样品O 1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7.1mAh/g、102.6 mAh/g,1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93.14%,显示了较高的工艺优势。
比较了微波热处理和氮气热处理两种热处理工艺以及不同碳源类型在热处理工艺中的影响。微波热处理工艺效率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能碳解有机物形成包覆,微波处理后晶粒没有出现增长现象,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晶粒的大小,但不足之处为有机物的碳解程度稍低,且循环性能稍微下降。氮气热处理的有机物碳解完全,但热处理后晶粒有增长现象,且工艺周期长、效率低。在两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中,葡萄糖作为碳源所制备的LiFeP0_4/c性能比以尿素为碳源所制备的样品高,用葡萄糖作为碳源经过氮气热处理所制备样品在O.1c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2.7 mAh/g、104.5 mAh/g,充放电效率为85.2%,10次循环后容量基本无衰减。
|
|
|
|
1 |
刘伶;孙克宁;杨同勇;王莹;;层状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快报;2008年01期 |
2 |
黄金昌;热处理对ZrCr_(0.7)Ni_(1.3)多相合金显微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快报;2003年02期 |
3 |
彭成红,朱敏;MINi_(5-x)(CoMnAl)_x贮氢合金铸锭的组织与性能[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01期 |
4 |
张森,史鹏飞;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J];化工学报;2005年02期 |
5 |
邓超,史鹏飞,张森,曾佳;LaNi_5型储氢合金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3期 |
6 |
王权,季世军,孙俊才;Mg-Ti-Mn-Ni基非晶贮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5年07期 |
7 |
龙萍,李庆芬;不同温度下锡对铝合金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5年10期 |
8 |
阮艳莉,唐致远;Mg~(2+)掺杂对LiFePO_4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9期 |
9 |
翟秀静,符岩,储刚,白斌;纳米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08期 |
10 |
邓凌峰,李新海,何新快,张钦发,袁志庆;草酸铜掺杂DMcT/PAn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1 |
韩晓英;张羊换;王新林;董小平;王国清;任江远;;镁基贮氢合金的制备[J];金属功能材料;2005年06期 |
12 |
张爱勤;王克科;;网状聚吡咯膜的电化学合成及电化学性能测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3 |
宋士涛;邓小川;孙建之;马培华;魏述彬;闫春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xFe_(1-x))PO_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12期 |
14 |
韩恩山;常亮;朱令之;胡建修;王焕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x)Co_(2x)Mn_(0.5-x)O_2(x=0.1)的合成及性能[J];河北化工;2006年01期 |
15 |
杨蓉;赵铭姝;赵青;马红利;宋晓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电化学性能改进[J];化工学报;2006年03期 |
16 |
易双萍;张海燕;裴磊;胡寿乐;曾国勋;陈进;;氮气热处理对CNTs-LaNi_5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4期 |
17 |
余祖孝;郝世雄;陈昌国;;碱性胶体电解质中添加剂对铝性能的影响[J];电池;2006年03期 |
18 |
侯军才;关绍康;任晨星;徐河;房中学;赵彦学;;微量锶对镁锰牺牲阳极显微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6年03期 |
19 |
阮艳莉;唐致远;彭庆文;;尖晶石型Li_4Ti_5O_(12)电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4期 |
20 |
王大辉;罗永春;康龙;阎汝煦;;La_(0.67)Mg_(0.33)Ni_(3.0-x)Al_x (x=0.0~0.35)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