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破碎制粒法理论模型与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微球因具有易吸收,易游走,表面效应显著等特点,在临床医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微球制备技术受到了制药界的关注,已成为了医药设备公司研发的热点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的微球生产设备大都以生产毫米量级以上的微球为主,本研究采用超声破碎法来制取微球,微球粒径在微米量级。影响微球粒径大小的因素有:射流速度v、喷孔半径r、流体的粘度μ、超声振动的频率f等,论文核心工作是研究超声破碎制粒过程中的理论模型建立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建立了一套超声破碎式微球制备的实验性装置,其工作方式为:通过超声换能器将高频机械振动传递给药液射流,射流在这种振动的作用下,破碎成均匀液滴,经过凝结液后凝结成球。该装置由超声换能器、超声电源、喷孔、流速控制系统和载流系统组成。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为20KHz,研制了与之配套的电源,电源输出电压和频率连续可调,采用精密微型齿轮泵来控制射流速度,设计了具有流线型结构的喷孔,搭建了搅拌装置和微球测量分析装置。
利用该装置做了大量超声破碎制粒实验,分析了射流速度v、喷孔半径r和流体粘度μ对超声制粒的影响。得到了本实验条件下射流破碎的最佳波长,适合超声破碎制粒的流速范围和喷孔半径范围以及射流破碎长度与射流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对卫星微球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明了卫星微球的产生机理,并对射流破碎过程进行了模拟。
|
|
|
|
1 |
吴蕾,雷鸣,洪建辉
,甘一如;超声破碎重组大肠杆菌释放包含体的过程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年06期 |
2 |
王康;;超声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年05期 |
3 |
周力,刘灏,张永宏,左丽,陈阿英,李永念;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鸡蛋黄中抗幽门螺杆菌IgY活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2期 |
4 |
许芳;张淑荣;张鹏;;酶解和冻融辅助超声提取光合细菌中辅酶Q10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8期 |
5 |
严万里;陈晓明;郭丽燕;柳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年03期 |
6 |
王雪青;苗惠;翟燕;;微藻细胞破碎方法的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7 |
王东;师明磊;王洋;赵志虎;;超声处理导致交联DNA序列特异性断裂[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4期 |
8 |
隋洪帅;李林;鲍作义;李敬云;;APOBEC3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J];生物技术通讯;2008年02期 |
9 |
雷道年,李翠珍;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8年03期 |
10 |
宋宇;王文栋;张瑾;;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破碎方法的比较[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1 |
周斌;刘晓东;王凤鹃;刘珂;陈溥言;;PK-15细胞膜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及猪瘟病毒膜表面受体的初步鉴定[J];畜牧与兽医;2011年05期 |
12 |
丁锡申;;用简易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提纯和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3年04期 |
13 |
周成旭;傅永静;严小军;;4种典型有害赤潮原因种的溶血特性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1期 |
14 |
盖永锋;张国广;陈元婷;陈亮;;金鱼生长素Ⅰ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
15 |
刘金花,伍学洲,林淦柏,苏东明,彭祝宪,刘森绳;SDS可溶性菌体蛋白在分枝杆菌菌型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1年01期 |
16 |
祖元刚,孟庆焕,郭晓瑞,孙佳音,刘红梅;超声破碎拟南芥原生质体后的再生培养初报(英文)[J];植物研究;2005年04期 |
17 |
王雪;权春善;王建华;范圣第;;不同细胞破碎方法对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细胞抽提物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1期 |
18 |
张绍枫;辜清吾;;密螺旋体Reiter株轴丝的提纯及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2年01期 |
19 |
吕永智;程文超;;重组TroponinⅠ分离纯化工艺的建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年06期 |
20 |
乔伟民,乔治;齿密螺旋体对小鼠T细胞IL-2mRNA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