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与氮气或甲烷混合物的吸附分离
【摘要】: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而绝大多数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由化石燃烧所产生的,因此从烟道气中分离和捕集二氧化碳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许多开采出的天然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严重影响天然气的使用,因此从天然气中分离二氧化碳对提高天然气的热值和使用也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在本文中,以CH_4/CO_2和N_2/CO_2为模型混合气,研究了醇胺改性吸附剂的吸附分离性能。首先选择了高沸点的三乙醇胺(T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混合胺N-甲基二乙醇胺+哌嗪(MDEA+PZ),用不同浓度的醇胺液对硅胶和活性炭进行了改性,分别进行了CH_4/CO_2混合气的穿透和脱附再生实验研究,得到了它们的穿透曲线以及分离因子等数据;另外,选择了13X型沸石分子筛吸附剂,对其进行了穿透和脱附再生实验研究,也得到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穿透曲线、分离因子、再生成本以及再生度等参数。
对不同吸附剂的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硅胶在TEA负载率为0.8,MDEA负载率为0.6,PZ/MDEA摩尔比为R=0.167时,分离因子最佳,分别为10.09、11.05和18.98;而活性炭和用MDEA改型的活性炭对混合气的分离因子均非常小。13X型吸附剂的分离因子为6.24。吸附剂可以用吹扫的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再生,而其吸附容量仍保持稳定,经过多次吸附再生循环液膜也保持不变,表明本文研究的吸附剂适合变压吸附过程。
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变压吸附工艺的连续变压操作实验。考察了操作压力、吸附时间、均压时间、吹扫时间、吹扫气速等指标,确定了适宜的变压吸附操作条件。连续操作说明了吸附剂性质是稳定的。二氧化碳在出口气浓度经过9个循环后可以低于0.05%,并且200循环后仍保持稳定。表明胺改性硅胶吸附剂吸附适合分离CO_2/N_2和CO_2/CH_4。
|
|
|
|
1 |
马江权;侯永涛;周斌;郭楠;黄荣荣;樊继利;;改性聚乙烯醇复合膜对微水重石脑油的渗透汽化脱水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
2 |
刘应书;郭广栋;杨雄;李永玲;张辉;孟宇;;变压吸附浓缩煤层气吸附剂的选择实验[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4期 |
3 |
韩煦,刘家祺,王洪军,李俊台;渗透蒸发脱除水溶液中挥发性有机物[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年01期 |
4 |
齐荣;余兆祥;李佟茗;;泡沫分离技术及其发展现状[J];化工文摘;2004年05期 |
5 |
游在鑫;李邦民;王金渠;;NaY沸石膜的合成及用于渗透汽化分离苯-环己烷[J];石油化工;2007年08期 |
6 |
梁建友;;SiO_2超滤膜的表面改性与油气分离[J];辽宁化工;2010年12期 |
7 |
钟正坤,张莉,孙颖,陈银亮,朱正和;氢-水同位素交换分离因子理论计算[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年02期 |
8 |
唐涛,陈虎翅,陆光达,郭文胜;钯氢化物同位素分离因子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J];稀有金属;2004年04期 |
9 |
陈忠对,刘国兴,王旭辉,王雄飞,陆兆达,杨裕生;镅(Ⅲ)、锔(Ⅲ)阳离子交换分离的优良淋洗剂——α-羟基α-甲基丁酸[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88年02期 |
10 |
魏毅力,王福安,王文昌;富勒烯的分离因子随碳数的变化规律[J];河南化工;1999年10期 |
11 |
张锡鹏
,陈英
,李学东
,陈建军;润滑油溶剂精制的分离因子[J];茂名学院学报;1991年00期 |
12 |
王涛;段占庭;;伴有化学反应的分离过程的分离因子[J];石油化工;1986年08期 |
13 |
袁文辉;罗仡科;胡小芳;;MFI型分子筛膜的制备及表征[J];化学工程;2006年10期 |
14 |
袁文辉;胡小芳;罗仡科;郎雪梅;;MFI型分子筛膜的制备及气体渗透性能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
15 |
董丰收;刘新刚;曹巧;郑永权;李重九;;Chiralpak AS-H手性柱分离三唑醇对映体[J];环境化学;2008年06期 |
16 |
王晓东;赵潞潞;黄伟;;沸石膜渗透蒸发性能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06期 |
17 |
薛宁;刘晴;居沈贵;;负载金属离子ZSM-5分子筛膜脱除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的性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8 |
黄钢,方治齐;水-乙醇分离膜[J];上海化工;1998年20期 |
19 |
蒋元力,郭应臣,李华,周海清,王福安;高效液相色谱中富勒烯的分离因子与键合相特征结构间的定量相关模型[J];化学世界;2002年02期 |
20 |
袁文辉;胡小芳;;MFI型分子筛膜的制备及气体渗透特性[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