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氯乙烯等塑料废弃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韩斌  
【摘要】:含氯废塑料的热解制备燃料油技术在环境和资源两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含氯废塑料热解特性的研究将为该技术进一步工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了四种典型的塑料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热解特性研究和动力学分析。包括: (1)通过热分析技术研究了PVC、PP、LDPE和HDPE的单组分样品的热解特性。依据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重实验数据,采用Friedman法和Malek法研究了热解过程的非等温动力学。PVC的热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HCl的脱除,第二阶段为多烯烃链的断裂,产生多种稠环芳烃,总残渣量约为10%。其热解机理主要为小分子消除反应和较高温度下的多烯烃链成环反应。PP及PE的热解只有一个失重过程,温度区间窄,残渣量非常小。其热解机理主要为分子链的无规断裂,依据反应条件的不同生成碳原子数为9-30的烷烃片段。 (2)采用多种金属氧化物吸收PVC热解过程中产生的HCl,结果表明ZnO对HCl的吸附效果最好。通过热重分析、固定床热解实验、红外测试和电导率法等手段对热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为金属氧化物类脱氯剂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3)研究了PVC在有氧气氛下的热解特性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PVC在空气中热解(燃烧)时,O_2的存在对第一热解阶段有一定影响,使第二热解阶段多烯烃链的断裂反应活化能提高,最终残渣量1%。 (4)选取了木屑与盐藻两种生物质材料,研究了塑料与生物质共热解特性并对共热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PVC与木屑混合时,在240-400℃范围内,二者存在协同效应,共热解最终残炭量增加。PVC与木屑共热解时,主要反应机理为HCl催化下纤维素脱水和双键形成反应,其反应机制为Lewis酸催化。PP、LDPE与木屑共热解时塑料对生物质产生包覆作用,热解初期抑制了挥发份的逸出。HDPE在与木屑的共热解过程中起到架桥作用,促进了体系的传质传热过程。两种PE与木屑共热解最终残渣量较少,PP与木屑共热解残渣量无明显变化。塑料与盐藻混合热解行为与木屑明显不同,残渣量变化趋势与塑料和木屑共热解相反。 本文进行了含氯塑料等废弃物的热解特性研究及动力学分析,这些工作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资源化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热解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永发,赵玉兰,谢克昌;显微组分在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J];煤炭转化;1992年04期
2 陈继直,赵麦群,杨君刚,余历军,刘金利,陈仁悟,赵高杨;渗碳滴剂的热解特性及碳黑的形成过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3 于海龙;姜秀民;;颗粒粒度对油页岩热解特性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任强强;赵长遂;;升温速率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张正勇;彭金辉;张泽彪;张利波;曲雯雯;李宁;;醋酸乙烯合成用废触媒的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伟峰;彭金辉;张正勇;;啤酒过滤用废硅藻土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J];应用化工;2009年04期
7 高亚萍;王晓;;氮磷协效阻燃剂对软质聚氨酯泡沫热解特性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4期
8 王乔力;张于峰;马洪亭;郭晓娟;张书廷;;医疗垃圾的热解特性[J];环境卫生工程;2006年03期
9 周俊虎;方磊;程军;刘建忠;岑可法;;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10 迟姚玲;李术元;马玉华;岳长涛;;龙口油页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1 马洪亭;张于峰;邓娜;郭晓娟;魏莉莉;;影响医疗垃圾热解特性的主要因素[J];化工进展;2007年12期
12 宋薇;岳东北;刘建国;姚远;刘富强;聂永丰;;铝塑包装废物的热解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13 李权柄;汪华林;张振华;胥培军;;两段式热解厨余垃圾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14 邓德敏;谭龙;;麦草浆黑液固形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15 魏娅冰;薛勇;赵跃;邓欣逸;;典型废塑料热解特性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3期
16 于敦喜,孙学信,胡松,李培生;RBF神经网络在煤的热解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17 卢苇,马晓茜;热带城市垃圾典型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2年03期
18 赵凤杰;刘剑;;煤的热重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19 宋薇;刘建国;聂永丰;;含油污泥组成及其对热解特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年07期
20 林木森;蒋剑春;;生物质热解特性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仓;金保升;仲兆平;兰计香;黄亚继;董长青;李锋;;聚2-萘酚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孔远;谌伦建;马爱玲;;生物质与煤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树炜;吴创之;林黑着;;海藻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天宝;马孝琴;徐桂转;宋安东;张百良;;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热解特性及其动力学分析[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美君;何秀风;陈小利;常丽萍;;铁基矿物质对西部弱还原性煤热解特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樊俊杰;金晶;代纪邦;;超细煤粉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文贤;陈烈强;关国强;黄华杰;;废旧线路板与碳酸钙共热热解特性的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8 黄元波;郑志锋;周玲;杨晓琴;;两种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9 李飞;赵增立;李海滨;马晓茜;陈勇;;电子废弃物中三种工程塑料的热解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鱼歌;高亚萍;;PVC壁纸的热解特性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斌;聚氯乙烯等塑料废弃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曾叶霖;不同降解模式担子菌影响木质纤维素热解特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吕高金;玉米秆及其主要组分的热解规律与生物油特征组分的定量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马洪亭;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陈春香;微藻及其与煤的混合热解燃烧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丁兆军;生物质制氢技术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赵辉;大型海藻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及热解液化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王艳;城市生活垃圾中低温热解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邓娜;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鄢丰;生物质快速热解及其半焦水蒸气气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京禧;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晓初;生物质两级热解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刘竞;微藻热解特性分析及其资源化利用生命周期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俊飞;藻类快速高效热解的实验研究与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5 赵志锋;生物质焦油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易仁金;城市生活垃圾催化热解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朱亮;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基础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8 方曹明;生物质催化热解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陈森;生物质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冯玉滨;煤的热解与硫析出特性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吉昌;垃圾中有机资源如何利用?[N];中国环境报;2011年
2 仲科;生物质合成二甲醚示范装置验收[N];中国化工报;2011年
3 金叔文;全球生物质利用技术开发活跃[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李荣刚;感受日本生物质产业[N];农民日报;2007年
5 呼跃军;褐煤利用急需热解新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记者  瞿剑;麻业生物质利用将获多重收益[N];科技日报;2006年
7 记者 刘鑫;立体清洁能源为农家节能省钱[N];绵阳日报;2010年
8 郑现莉;河洛炉业:生物质炉具如何商用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9 ;有机固体废弃物热解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实习生 王延斌 本报记者  孙明河;“垃圾”怎样炼成资源[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