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实时成像样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红外成像技术是一种把红外辐射波图像转换为可视图像的技术。它利用景物自身表面各部分热辐射的差异获取图像细节,因此是一种被动成像技术。红外成像对烟雾雨雪穿透性较强,能识别伪装和自然景物,不易受强光干扰,对人体无损伤,可进行远距离和全天候观察。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研制涉及物理、材料、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机械、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已在军事、工业、科学研究等广泛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发展的基于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的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系统,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动态范围大、可靠性好等独特优势,在诸多热成像检测领域更具应用前景。欧美一些国家对红外成像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红外探测器的研究起步较早,其关键技术上一直领先于国内,包括红外探测器的研制,红外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高性能处理电路系统的实现等方面。
课题基于某国外产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响应峰值波长为8-14μm。首先研究了其信号输出格式及噪声特性,设计和研制出一套远红外成像系统实验板,可采集到格式正确的原始红外图像并作为算法研究的基础;然后从非均匀性校正,灰度变换增强,插值放大三个方面进行了预处理和后处理算法研究和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红外焦平面阵列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开发了一套高性能的远红外实时成像电路处理系统,经调试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探究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焦平面阵列信号输出特性方面:
根据输出的串行时钟和数据信号,设计和调试出一套小型化低功耗的成像电路系统,其驱动时序设计在板上CPLD内,可进行精度为比特级的调整,经大量实验,探究到了准确的红外视频驱动时序。通过编程实现了上位机控制实验板采集图像并上传,在上位机进行精度为像素级的调整,验证了探测器驱动时序的正确性。进一步对探测器输出原始红外图像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
(2)在红外图像预处理和后处理算法研究方面:
提出了一种基于S曲线模型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标定校正算法,考虑到标定类校正算法无法应对探测器漂移的情形,又提出了考虑焦平面阵列漂移特性的校正算法,实验证明这两种算法在大动态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校正精度。针对实验电路板采集的原始红外图像,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模型的帧间动态非均匀性噪声滤除算法,该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对高噪声率红外图像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易于工程实现。
通过对传统的空域红外图像增强算法进行研究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方图阈值自适应提取的灰度变换增强算法。该算法能较好地完成14bits原始红外图像到8bits图像的动态压缩,原始图像中像素数目较少而占用灰度级较多的大动态范围得到较好抑制,保留了细节。算法具有自适应性,运行速度较快。
针对红外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边缘保持红外图像插值算法,经测试,该算法对红外图像行列均两倍插值放大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耗时较多。兼顾算法的有效性和实时性,还提出一种基于梯度的快速图像插值算法,便于应用到嵌入式系统中。
(3)在红外实时成像电路处理系统研究方面:
此前已研制出一套小型化低功耗长波红外成像系统,并验证了各模块驱动时序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方案论证比较,又开发出一套高性能长波远红外实时成像系统。该系统硬件实现上以高速大内存且具有双外部总线接口的DSP-TMS320C6416T为处理器,采用高速FIFO机制缓存待采集和显示的红外图像。软件编程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EDMA和QDMA,采用中断函数对不同类型的事务按预先设定的优先级进行处理。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传输占用时间,保证了DSP分配给预处理和后处理算法的时间,因此易满足实时性。同时硬件电路的PCB设计中,器件选型多采用贴片的小封装设计,布局和布线经过精心设计,以使系统尽可能小型化。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对探测器输出的帧频为25fps,分辨率为320×240的红外图像可以实时并行地完成红外视频采集、处理和显示过程,最终实现640×480分辨率的数字视频输出和标准PAL制式模拟视频输出,并可保存视频数据到系统自带的存储器或通过并口上传到上位机。
|
|
|
|
1 |
杨小林;杜来林;冯立春;;红外热成像检测中的主动加热方法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年11期 |
2 |
孙斌;雷渡民;王艳武;;红外诊断技术及其在机电设备保障中的应用[J];中国修船;2010年06期 |
3 |
赵石彬;赵佳;张存林;丁友福;李艳红;;红外热波无损检测中材料表面下缺陷类型识别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J];应用光学;2007年05期 |
4 |
江涛;杨小林;谢小荣;;电力设备的红外语音报警监测装置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年01期 |
5 |
杜从武;刘贤德;;一种评价红外热成像装置性能的CAAS系统[J];激光与红外;1988年09期 |
6 |
汤慧君,丁铁英,宗明成;脉冲加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模拟研究[J];激光与红外;1999年01期 |
7 |
王格芳,王学明,陈国顺,贾志军;基于神经网络的红外诊断系统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2年06期 |
8 |
高伟国;管必萍;;红外热成像在线监测系统在变电站的应用[J];上海电力;2003年02期 |
9 |
宋敏敏;吴平;董大兴;;通过噪声等效温差来评价红外系统的性能[J];红外;2010年01期 |
10 |
李献杰;刘英斌;冯震;过帆;赵永林;赵润;周瑞;娄辰;张世祖;;9μm截止波长128×128AlGaAs/GaAs量子阱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阵列(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6年08期 |
11 |
薛召军;赵鹏飞;万柏坤;李轶;明东;靳世久;;红外热成像在步态识别中的应用[J];光电子.激光;2009年03期 |
12 |
赵璟媛;王黎明;刘宾;;基于SVD算法的红外序列图像增强技术研究[J];红外技术;2009年01期 |
13 |
张云翠;刘龙;杨轶;曹冠英;张竞辉;邹念育;;基于作用距离的红外成像系统光学参数确定[J];红外;2009年08期 |
14 |
王格芳,谭业双,王利众,贾志军;印制电路板红外故障诊断仪[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2期 |
15 |
赵景媛;王黎明;刘宾;;铸件内部缺陷红外无损检测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J];红外技术;2008年07期 |
16 |
蔺翠;田裕鹏;;红外热成像缺陷检测的形态学处理方法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9年07期 |
17 |
汤慧君,丁铁英,薛书文,宗明成;图象处理在脉冲加热红外热成像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8 |
刘晓玲,黄艳洋;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01年05期 |
19 |
张广喜;红外热像的初始化诊断法[J];激光与红外;2002年03期 |
20 |
朱德忠,张荣海,顾毓沁,郝京阳;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MEMS器件的热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