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超声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的研究
【摘要】:超声内窥镜将微型超声扫描探头通过电子内窥镜的活检通道送入人体,在电子内窥镜观察体内器官内腔粘膜面的同时,微型超声扫描成像系统可获取人体内脏器官壁的断层图像,发现其中的早期癌变和微小肿瘤,是目前诊断人体内脏器官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在实验室内镜超声成像系统和内窥超声成像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系统分辨率、信噪比的改善和超声波在人体中传播时产生的衰减和扩散等关键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单阵元换能器探头的内窥超声合成孔径技术。利用单阵元换能器探头的旋转效应,在探头旋转的不同时刻与位置发射并接收超声回波,等效合成较大的孔径,以增强内窥超声图像的分辨率与信噪比;并通过算法鲁棒性及声波传播衰减特性的研究,提出相位补偿等改进算法。
本文的主要工作有:
1.提出用于内窥超声成像的、基于单阵元换能器的内窥超声合成孔径方法和合成孔径聚焦算法(SAF)。根据超声回波的编码特性与线性调频特性,完成对内窥超声合成孔径图像的重建。
2.提出一种基于Chirp编码的鲁棒医学超声内窥合成孔径方法(CRSA),采用具有大多普勒容限与时间带宽积的Chirp码代替传统的Barker码激励超声换能器,以减小人体组织声速误差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3.完成CRSA方法的仿真研究,分析人体组织声速误差对CRSA方法所成图像的影响,验证方法的鲁棒性。
4.研究超声回波在人体内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轴向与侧向(方位向)衰减,得到回波衰减与超声波中心频率、合成孔径系统侧向分辨率和正交解调结果的变化关系。
5.根据对超声波传播衰减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相位补偿的改进内窥超声合成孔径方法,校正因超声波衰减造成的回波相位失真,提高系统的分辨率。
6.设计内窥超声合成孔径实验系统,完成内窥超声合成孔径算法的生物组织实验、多点目标成像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
|
|
|
1 |
钟丽云,张以谟,吕晓旭;合成孔径数字全息的记录、再现及实现[J];中国激光;2004年10期 |
2 |
卢超,吴伟,杨琳瑜,彭应秋;超声相关加权合成断面成像检测方法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3 |
杜英华;张聪颖;陈世利;孙芳;刘婧;靳世久;;合成孔径聚焦超声成像方法研究[J];海洋技术;2010年02期 |
4 |
郁道银;李明;李妍;汪毅;陈晓冬;;超声内窥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的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11期 |
5 |
杨国光,徐明,叶钧;光栅干涉二维合成孔径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93年09期 |
6 |
;光电成象技术及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1期 |
7 |
萧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简介[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年05期 |
8 |
张洁,胡光道,罗宁波;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
9 |
曾琪明,焦健;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原理及应用简介(二)[J];遥感信息;1998年01期 |
10 |
潘锋;肖文;常君磊;王大勇;;长工作距离显微成像数字全息合成孔径方法(英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5期 |
11 |
钟丽云,张以谟,吕晓旭;合成孔径数字全息的分析模拟及多参考光合成孔径数字全息[J];光子学报;2004年11期 |
12 |
杨双宝;刘和光;许可;王志森;;合成孔径高度计的海面回波仿真[J];遥感学报;2007年04期 |
13 |
焦明连;蒋廷臣;;InSAR技术在形变灾害监测中的研究进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4 |
胡明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最新发展[J];测绘科技动态;1996年02期 |
15 |
胡志平;宋如华;杨大让;;合成孔径系统光束的大气传输[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16 |
卢军,林士杰,张祖荫;星载合成孔径微波辐射计的反演公式[J];微波学报;1994年04期 |
17 |
曾琪明,焦健;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原理及应用(四)[J];遥感信息;1998年04期 |
18 |
林涛,孙宝申,李启虎;合成孔径声纳原理样机的湖上试验[J];高技术通讯;2002年09期 |
19 |
史灵卫;刘和光;许可;杨双宝;徐曦煜;王磊;;地球自转对星载合成孔径高度计的影响[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3期 |
20 |
胡明城;空间大地测量的生力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J];测绘科学;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