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需要从研究-实践-创新三个层面来进行。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日益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和成才压力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研究表明,在信息及知识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人才竞争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排列为知识型人才、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目标、过程、制度、评价,它们之间既注重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又注重知识和实践相统一。本文首先运用需求维度模型分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和学生视角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培养模式及结构上的统一;然后,在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差测度模型设计出一套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流程,进而使得人才培养系统化、科学化,以期实现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共赢;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主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利用粗糙集属性简约理论对高校进行评价;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上,将高校学习理论的工具运用到人才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手段、研究方法和学生的第二课堂三个角度阐述培养机制的建立,以期对未来的具体工作产生实践价值。
|
|
|
|
1 |
刘自华;贺召平;康中华;;创新实验观念 培养就业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4期 |
2 |
汪东风;林洪;徐玮;刘树青;张莉;杜亚楠;;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新实验的若干做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12期 |
3 |
;我院在全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评选工作中榜上有名[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4 |
白广梅;王小逸;;促进创新实验项目不断产生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8期 |
5 |
熊德鑫;;物理创新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年24期 |
6 |
于晶;苍晶;;浅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的必备条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
7 |
李兆辉;金英爱;矫振伟;张群力;刘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3年20期 |
8 |
吴宝平;;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12期 |
9 |
高远浩;郑直;贾晓红;李静;;大学生化学创新实验实施程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8期 |
10 |
盛芳剑;;创新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J];湖南中学物理;2013年01期 |
11 |
孔范龙;郗敏;吴健敏;张绪良;;本科院校创新实验项目实践调研与改革[J];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
12 |
张福捐;盛淑玲;;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开展与深入[J];教书育人;2013年06期 |
13 |
陈华,宋晓;中学考试创新实验报告[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3期 |
14 |
宋福根,冯月辉,郭大宁;现代经贸管理创新实验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年05期 |
15 |
廖贻山;;创新实验试题例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年05期 |
16 |
陈东风;设立创新实验基金 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年S1期 |
17 |
毛宗万,吴京洪,童叶翔,黄乐览,陈小明,许家瑞;完善创新实验体系 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0期 |
18 |
徐叔炎;一个创新实验的诞生[J];发明与创新;2003年10期 |
19 |
高智琛;实验创新与创新实验辨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8期 |
20 |
许之,胡皓全;对建设工科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