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客机舱内流场对污染物传播影响的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不同地域的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航空旅行联系在一起。航空旅行缩短了人们在地域上的距离,同时也缩短了一些细菌、病毒传播的距离。它不仅可以将携带病菌的旅客从一个地点快速地带到另一个地点,更重要的是在飞行过程中,狭小机舱空间内通风气流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传染病在机舱内的传播。因此,研究大型客机舱内污染物传播规律,有效地控制机舱内致病污染物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通过在7排座环境舱内多场同时测量,探索了机舱环境流场结构特点,以及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的实验方法。分析了双污染源的耦合作用,从跟随性的角度比较了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的分布,同时,对比了机舱内流场和建筑内流场结构差异,发现了机舱内流场结构多样性和间歇性的特点。然后基于实验数据,对CFD数值模型中的湍流扩散项进行了修正,基于边界层理论,归纳出比较完善的沉降模型,并采用壁面网格剥离的方法在数值计算中进行赋值。将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了对比和置信度分析,认为RNG k-ε模型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基于模拟结果,分析了测点的布置规律以及污染物在模拟舱内的传播尺度和分布。根据前面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流场结构多样性和间歇性对污染物在机舱内传播的影响。对于流场结构多样性,从一个全新的涡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污染源在不同流场结构处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对于流场结构间歇性,结合污染物浓度偏态分布,应用Monte-Carlo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偏态不稳定性对于乘客暴露的影响。另外,提出“涡熵”和“暴露熵”的概念,从多样性和间歇性两个角度分析了仿真模拟舱的置信度。最后,将模拟舱与真实飞机机舱的情况进行了对比,针对真实机舱内纵向气流的测量,提出了示踪气体差分法,并进一步分析了纵向气流的成因及控制方法。结合真实机舱内纵向气流的特点,对于稳态工况,类比传热应用一维计算模型,对于非稳态工况,提出了马尔科夫链计算模型,可以实现机舱整体浓度分布的稳态及非稳态快速计算。同时,根据表征飞机通风特性的特征矩阵可以实现简单的污染物逆向寻源计算。
|
|
|
|
1 |
张鹏;张宇峰;盖琪琦;刘晓为;;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流场结构[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2年03期 |
2 |
王松涛,周驰,岳国强,王仲奇;叶片前缘喷气对大转角涡轮弯叶栅流场结构的影响[J];航空发动机;2003年03期 |
3 |
李苗苗;刘冲;梁军生;孙焕丽;王蕾;;阳极流场结构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研究[J];科技导报;2009年20期 |
4 |
邹正平,史伟,黄学民,王洪铭;对转双旋流气动喷嘴出口后流场结构的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1996年04期 |
5 |
刘作华;宁伟征;孙瑞祥;周小霞;陶长元;;偏心空气射流双层桨搅拌反应器流场结构的分形特征[J];化工学报;2011年03期 |
6 |
陈健;王振国;吴继平;徐万武;;等截面超-超引射器流场结构及引射性能[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6期 |
7 |
程平,程耕国,李受人;液流通过节流孔的流场结构的数值解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2期 |
8 |
李云峰,才英华,张华民,衣宝廉;PEM FC流场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5年05期 |
9 |
刘难生,陆夕云,庄礼贤;旋转效应对近壁湍流特性和流场结构的影响[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5年01期 |
10 |
邢广磊;李相一;耿江涛;王素力;孙公权;;阳极流场结构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10年01期 |
11 |
孙慧娟;刘利;张海滨;白博峰;;横流中喷雾掺混流场结构研究[J];推进技术;2012年02期 |
12 |
白连社;罗健;彭玲;汪年结;;风冷冰箱冷凝结构的仿真与优化[J];电器;2013年S1期 |
13 |
田野;乐嘉陵;杨顺华;张弯洲;;空气节流对超燃燃烧室流场结构与燃料混合影响的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13年01期 |
14 |
王凯;赵智源;孙燕平;罗磊;;高压涡轮动叶前缘新型几何特征对流场结构影响研究[J];节能技术;2014年01期 |
15 |
张宏涛,祁静;涡轮导向叶栅内流场结构的数值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4年03期 |
16 |
刘震雄;毛军逵;卜继兴;;冲击凹柱面靶板的流场结构实验[J];推进技术;2008年01期 |
17 |
章本照,陈华军,张金锁;旋转环形截面弯管内流场结构及换热特性[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
18 |
周伟江,汪翼云;大钝体三维粘性流场数值模拟[J];宇航学报;1994年03期 |
19 |
袁锋;张才稳;黄海舟;竺晓程;杜朝辉;;旋转气冷涡轮流场的数值模拟[J];动力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
20 |
吕为,惠昌年,钱国梁;水介质中欠膨胀音速空气射流的流场结构研究[J];船舶力学;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