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柱绕流减阻被动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在实际工程领域中,钝体绕流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钝体绕流尾流特性及其规律特性。针对流体的不同流动状态,采用几种不同的被动控制方法,实现减小绕流方柱的流动阻力以及抑制其尾流振荡。当雷诺数较低时,即层流状态下,在方柱近尾流区域设置一对平行薄板或者增加一排栅栏,改变其尾流特性,进而实现流动减阻及抑制涡脱落的效果。当雷诺数较高时,即湍流状态下,在方柱后面连接一柔性薄板,通过流固耦合作用,实现减阻及控制尾流稳定性。本文的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层流状态下,即60≤Re≤200时,在方柱近尾流区域加有一对平行薄板,可以改变其尾流特性。在一定间距下,平行薄板的存在可以“引导”方柱表面所形成的卡门涡街进入平行板之间,由此可使方柱绕流的临界雷诺数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延迟了方柱表面的涡脱落。而方柱绕流的特征系数,如升力系数的均方根值以及斯特劳哈尔数均降低。此外,平行薄板的存在可使方柱前驻点区以及后分离区的压差减小,从使得其流动阻力减小。其中在间隙比S/D=2.0,Re=150条件下,方柱的流动减阻效果最为显著,其减阻效果可达15.45%。而在方柱近尾流区域设置一排栅栏,可以分离或破碎已经方柱表面所形成的卡门涡街,使得尾流区的大涡结构变为小尺度涡,其减阻效果显著;在间隙比L~P/D=0.4,Re=150条件下,其流动减阻效果最为显著,减阻可达31.33%。在湍流状态下,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思想在方柱后表面设置一柔性薄板,涡脱落以及流型明显改变,对比单方柱,阻力系数平均值可降低34.6%,升力系数均方根值降低84.8%,流场震荡明显减低,St降低79.5%。
|
|
|
|
1 |
广林端;苏中地;;并列方柱升阻力的被动流动控制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2 |
呼和敖德,孟向阳;串列双方柱体流体动力载荷研究[J];力学学报;1992年05期 |
3 |
孟庆国,王羽中,魏中磊;方柱绕流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2年S1期 |
4 |
陈素琴,顾明,黄自萍;低雷诺数下交错放置的两方柱干扰的数值计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
5 |
宋文雷;;低雷诺数下的两串列方柱绕流的干扰的数值模拟[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9期 |
6 |
刘天成;葛耀君;曹丰产;刘高;;基于Lattice Boltzmann方法的方柱绕流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
7 |
闫岱峻;苏玉民;于宪钊;;平板对下游方柱流体动力性能影响分析[J];海洋工程;2011年04期 |
8 |
曹光中;谐和弹性长方柱体侧向受压屈曲后初期行为的摄动分析[J];力学学报;1989年03期 |
9 |
呼和敖德,孟向阳;横向振动方柱波动升力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1991年05期 |
10 |
吕启兵;杨斌;杨忠超;李鹏浩;;串列双方柱绕流的数值模拟[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
11 |
赵小军;魏文礼;;并排方柱绕流的大涡数值模拟及显示[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
12 |
李玉成,何明;作用于小尺度方柱上的正向波流力[J];中国海洋平台;1994年Z1期 |
13 |
黄河宁;大尺度方柱上波浪力的解析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8年07期 |
14 |
万德成,缪国平;数值模拟波浪翻越直立方柱[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8年03期 |
15 |
陈素琴,顾明,黄自萍;两并列方柱绕流相互干扰的数值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年02期 |
16 |
陈素琴,黄自萍,沈剑华,顾明;两串列方柱绕流的干扰数值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7 |
魏建萍;苏先樾;;弹性方柱中波的传播规律 Ⅲ.无限长方柱的瞬态响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8 |
李雪健;苏中地;;绕串列方柱流动的三维大涡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4年06期 |
19 |
马健,郭明旻,徐有恒;同轴双方柱气动力载荷的相互干扰[J];力学季刊;2000年03期 |
20 |
张兄文,李国君,李军,李亮;带控制片方柱绕流的非定常数值模拟[J];应用力学学报;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