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睹微知著
【摘要】:本文面对当前超大型公共空间建设导致的空间尺度割裂和情感疏离现象,探索以小微公共空间和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的城市肌理缝合和情感体验修补。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中的基层组分,是最便捷可达和贴近居民日常生活圈的情感寄托场所。存量规划和城市微更新运动更是赋予了其良好的发展契机,伴随关注“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和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情感化设计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从尺度、类型、情感关联性等角度明确界定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构建情感化研究体系。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尺度城区样本下小微公共空间在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的实证研究,凝练控制策略导则。全文包括三大方面研究内容:(1)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内涵的深入解析提出小微公共空间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规模与内涵,采用类型学法抽取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为建筑贴附型、街道衍生型、“L”围合型、“U”围合型、“口”围合型以及驻留型和穿过型两种使用行为模式。(2)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构建借鉴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工学理论,构建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体系。形成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语境下的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含义。从情感载体、情感呈现、情感人像及量化方法角度阐述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础,后综合天津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内涵属性侧重,选取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和生活社区三种样本,整理各样本下的情感化设计内容及工具方法。(3)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在不同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城市新区尺度: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本能情感层面的整体感知和公共空间体系分析,辅以小微公共空间分布格局测度,和以L围合型和U围合型类型为主的小微公共空间行为观察及分析。历史街区尺度:针对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和行为观察分析,并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实现关键情感影响因子确定。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形态要素中过渡空间、底商及店前空间、临街建筑特征、界面通透性及环境色彩和谐是影响人们驻留型行为发生的关键条件,并结合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完成空间情感二维分布呈现。生活社区尺度:依靠PSPL调查法、访谈和空间行为观察实现基本数据收集,通过空间形态类型和使用行为模式的比对,挖掘反思情感层面的非正规行为对小微公共空间的主动介入与情感寄托,揭示并验证小微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扭结。每部分末尾围绕三个尺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整理提出具体的控制性策略导则。本文旨在回归本源的“人·空间·情感”话题,以质性理论为基础辅以量化手段支撑,既着眼数据的客观分析更衔接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微切入,睹微知著,挖掘和探讨小微公共空间的深层情感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