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的研究

刘剑飞  
【摘要】:随着光纤通信系统向高速、大容量的发展,单模光纤中偏振模色散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它可以引起数字传输系统中的脉冲展宽,从而限制系统的传输速率。因而如何克服PMD对传输系统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PMD是一个随机过程,随着频率和环境温度等条件而随机变化,使PMD的补偿变得非常困难。 本文首先对描述偏振模色散的有关概念及其特性等进行了总结,为以后各章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从偏振主态的概念出发,推导了一阶偏振模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的均方值表达式,描述了PMD对NRZ与RZ码展宽的作用。随后研究了PMD引起的脉冲展宽对接收机灵敏度的恶化以及对接收信号频谱的影响,得出了差分群时延与RF谱分量的关系。并对后者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一致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接收信号频谱中某频率分量的功率作为PMD自动补偿系统的反馈控制信号的方法。 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技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中首先描述了一阶PMD补偿的基本原理,给出了PMD补偿系统的一般模型,对各个模块和关键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对现有的PMD补偿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比较。文中还对二阶PMD、WDM系统与光孤子系统中的PMD及其补偿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然后,在10Gbit/s的系统上实现了一种一阶PMD补偿器的具体设计与实验研究,对其中的各个补偿元件、反馈信号提取方法以及控制算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描述,并给出了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PMD补偿器对克服系统的一阶PMD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最后提出了一阶PMD补偿器的改进方法,讨论了其应用前景。 据作者所知,本论文的工作是到目前为止国内首次实现PMD的自动补偿技术。对我国自行掌握这一技术的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晓光;杨伯君;于丽;郑远;俞重远;张茹;席丽霞;李朝阳;刘玉敏;张霞;周光涛;沈昱;陈林;段高燕;张建忠;;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关键技术[J];电信科学;2005年12期
2 王春明,王爱民,沈建华,毛锁方;PMD对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J];江苏通信技术;2001年05期
3 邸金红;刘兆瑜;赵雨斌;;偏振模色散的抑制技术[J];电子工程师;2007年01期
4 朱震;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J];光通信技术;2003年05期
5 顾艳华;李洁;;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6 王敬华,张国平,李刚,陈柳;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龚岩栋,关雅莉,简水生;光纤偏振模色散的测量[J];光学学报;1997年06期
8 龚岩栋,齐赞伟,江中澳,简水生;偏振模色散定义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9 张霞,夏月辉,黄永清,任晓敏;偏振模色散自相关函数的实验测量[J];半导体光电;2002年05期
10 蔡炬,徐铭,杨祥林;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统计特性的分析[J];光学学报;2003年02期
11 王岚,赵文玉,王宏祥,纪越峰;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抑制偏振模色散的新机制[J];光学学报;2003年06期
12 张晓光,于丽,郑远,李朝阳,周光涛,沈昱,杨伯君,王宏祥,王岚,纪越峰;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03年12期
13 徐铭,蒲涛,杨淑雯,杨祥林;偏振模色散影响色散控制孤子传输的理论研究[J];光学学报;2004年02期
14 叶会英,常怡萍;偏振模色散对波分复用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2004年09期
15 李朝阳,刘秀敏,李荣华,杨伯君,张晓光,于丽,任晓敏;测量偏振模色散的新方法[J];光电子.激光;2001年09期
16 赵文玉,赵继军,纪越峰,徐大雄;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色散问题及其补偿研究[J];电信科学;2002年06期
17 廖同庆,吴先良,惠荣庆;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PMD的特性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18 张建忠,张晓光,于丽,席丽霞,沈昱,周光涛,张娜,吴斌,苑铁成;40Gbit/s OTDM系统中二阶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研究[J];光子学报;2005年04期
19 戴峰,杨伯君,张晓光,张茹;偏振相关损耗对光通信系统的影响及对其补偿的研究[J];光子技术;2005年02期
20 朱蔚,井文才,张以谟;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方法[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卫华;杨吉斌;;一种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方法[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晔;;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厚德;王荣;;极化分集接收:偏振模色散(PMD)补偿的新途径[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饶敏;蒋建锋;陈宇;李雷;张明德;孙小菡;;C—IPDM码对偏振模色散的抑制作用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5 李睿;;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阎敏辉;陈建平;李欣;姜文宁;李建朗;陈俊峰;尚韬;;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多色色散及偏振模色散交互影响的分析方法[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7 薛梦驰;龙朝勇;;未成缆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测试[A];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郭志宏;薛梦驰;李元鹏;;光缆链路偏振模色散(PMD)的试验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2003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林;杨伯君;张晓光;张茹;于丽;;35.8×40Gbit/s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10 徐坤;陈明华;陈宏伟;谢世钟;;光纤和器件偏振模色散的测试与统计特性[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飞;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王海晏;偏振模色散与光纤拉曼放大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池越;基于计算智能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丁攀峰;单模光纤中偏振效应的理论研究及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宋朋;光子晶体光纤理论和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剑;偏振模色散动态补偿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廖同庆;基于副载波技术的高速数字光纤通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唐先锋;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几种均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李政勇;光纤偏振态的高速控制与偏振编码通信[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阴亚芳;晶体型消偏器及偏振模色散模拟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丽;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抑制技术的研究与探讨[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袁世章;PMD理论测试和补偿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李乐村;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利用相敏光放大器补偿偏振模色散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潘婷;应用相敏光放大器补偿孤子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朱连仓;偏振模色散相关技术[D];郑州大学;2003年
6 周晓兰;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周保华;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黄山;基于温度效应的偏振模色散模拟器[D];清华大学;2004年
9 崔虎;WDM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的特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常怡萍;高速光纤波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宾;高速系统迎来广阔空间[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烽火通信3.2TDWDM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N];人民邮电;2006年
3 上海交通大学 姜淳;光子带隙光纤(上)[N];通信产业报;2007年
4 于尚民;光检测“与时俱进”[N];通信产业报;2007年
5 常丽君;清风映照万家灯[N];科技日报;2007年
6 何洁;补偿技术可解决风能发电的间歇性瓶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乐前;日本开发出偏振模色散抑制技术[N];人民邮电;2009年
8 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 沈一春 蓝燕锐;拉丝扭转轻松降低光纤PMD[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40Gb/sSDH项目通过课题验收[N];人民邮电;2005年
10 ;新技术在ASON设备中的应用[N];人民邮电;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