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雨水环境中典型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研究
【摘要】:酸雨/雨水是金属材料大气腐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尤其酸雨已被证实能够明显加速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破坏速度。但酸雨/雨水对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过程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针对几种典型金属材料A3钢、LY12铝合金、纯锌、纯铜的大气腐蚀特点,采用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它们在模拟酸雨/雨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以试图为阐明酸雨/雨水对这几种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影响机制提供基本的实验依据。
1.建立了一套实验室模拟降雨综合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降雨强度,雨滴尺寸的连续调节和控制,并具有可控模拟降雨室内相对湿度和温度,改变模拟降雨室内污染气氛等功能。
2.利用模拟降雨综合装置,结合ACM(大气腐蚀监测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及SEM方法,研究了A3钢在模拟降雨环境中的腐蚀和冲刷行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降雨对A3钢存在腐蚀和冲蚀双重作用。随着雨水pH值的降低和降雨强度的增大,雨水对A3钢的腐蚀和冲蚀作用增强。ACM测量的电偶电流随雨水pH值的变化与失重法测量的A3钢的腐蚀速率随雨水pH值变化的结果对比表明,利用ACM监测降雨对A3钢的腐蚀性是可行的。
3.在模拟酸雨溶液中,LY12铝合金的腐蚀速率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而升高。在pH小于3.4的模拟酸雨溶液中,LY12铝合金的腐蚀主要受表面氧化膜的溶解过程控制。随着氧化膜的溶解减薄,离子和电子通过氧化膜的传递电阻降低,铝合金的腐蚀速率随溶液pH值的降低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氧化膜的溶解也使铝合金的点蚀增强,Cu, Fe等合金元素表面富集,加速了点蚀的扩展。在pH3.8模拟酸雨溶液中,LY12铝合金的腐蚀主要受其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的影响,保护性腐蚀产物铝的硫酸盐的形成减缓了雨水对铝合金的腐蚀,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铝合金的表面膜厚度基本不变,但传递电阻随时间升高,铝合金腐蚀速率降低。
雨水中的溶解的Cl- ,SO42- 和NO3-对LY12铝合金的腐蚀有明显的影响。Cl- 和SO42-明显加速了铝合金的点蚀,而NO3-则对铝合金的腐蚀产生了抑制。
4. 利用EIS,极化曲线,扫描开尔文探针(SKP),XPS,FITR等方法,研究了雨水中纯铜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对Cu的腐蚀动力学影响。在雨水中,铜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主要是Cu2O,其随时间逐渐转化成Cu (Ⅱ)化合物。这种腐蚀产物在铜表面的局部沉积,造成了表面不同区域的电位差异,使铜表面
WP=3
存在腐蚀产物和无腐蚀产物区域间发生电偶腐蚀,使铜在雨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过程变得容易,因而促进了铜的溶解。其中,存在腐蚀产物或腐蚀产物较多、较致密的区域,腐蚀电位较高,在电偶电池中为阴极;无腐蚀产物或腐蚀产物较少的区域的腐蚀电位较低,因而成为阴极。
5.通过一套可调节液膜厚度的闭塞电池,研究了纯锌在模拟酸雨溶液及其液膜下的腐蚀行为。在pH值2.4~3.8 的模拟酸雨溶液中,纯锌的腐蚀过程受电荷传递过程控制,随溶液pH值的降低,腐蚀速率升高。锌对溶液中H+较敏感,在pH值较低的溶液中(pH2.4和pH 2.7),由于较强的氢气析出过程,锌表面吸附的氢气泡周围锌的其溶解速率高于表面其它部分,即在pH值较低的酸雨溶液中,H+不仅通过去极化过程直接加速锌的腐蚀,同时也可能通过较强的析氢过程加速锌的溶解。
在薄液膜条件下,液膜厚度对纯锌的酸雨腐蚀过程影响显著。随之液膜厚度的降低,溶液中物质的扩散过程对锌的腐蚀行为影响逐渐明显,当液膜厚度低于100μm时,低频出现Warburg扩散阻抗构成,锌的腐蚀由电荷传递过程控制转为电荷传递和物质扩散混合控制。
|
|
|
|
1 |
丁垣;美国与加拿大的酸雨争端[J];动力工程;1982年04期 |
2 |
申南竹;水华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年03期 |
3 |
蔡素德,罗明,罗东华,张玉奇,李婴;酸雨对汉白玉的危害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4期 |
4 |
刘岩,王涛;无形的森林杀手[J];飞碟探索;1994年06期 |
5 |
培印;酸雨百害 却有一利[J];今日科技;1994年02期 |
6 |
王国华,陈桐伦;酸雨与大气中SO_2的污染[J];云南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7 |
黄原,郑子龙,熊杰伟,陈东,李清梓,郑银鹤,胡鹏;河南地区酸雨分布及成因初探[J];河南气象;1996年03期 |
8 |
姚焕英;试论我国酸雨形成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
9 |
邹太庸
,柳健生;酸雨中氮和硫对植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3年05期 |
10 |
张金鑫;酸雨问题研究概况[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6年01期 |
11 |
刘乃壮;关于酸雨问题[J];世界农业;1987年05期 |
12 |
郑晓荣,张东明;酸雨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污染[J];化工高等教育;1989年03期 |
13 |
晨雁;酸雨为什么会使树木枯死?[J];环境科学;1989年06期 |
14 |
张宁;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在焦作召开[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2年01期 |
15 |
李天富;海南岛酸雨分析研究[J];广东气象;2002年03期 |
16 |
罗云艳,罗云莲,张国荣;2003年丹东市酸雨分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年03期 |
17 |
邹燕,林长城,林祥明,刘增基;福建省酸雨及其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J];台湾海峡;2004年03期 |
18 |
廖洁,朱志超,侯祺棕;武汉市酸雨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3期 |
19 |
司金;;酸雨的功过[J];科学24小时;2006年Z1期 |
20 |
李一川,刘厚田;酸雨、土壤酸化与森林衰亡[J];环境科学研究;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