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论文旨在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的基础理论,提出适用的具有新意的技术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分析、综述国内外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与现状、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阐述了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内涵、属性、特点。
2.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高等学校办学效益之定位、结构、规模、质量、规模等主要因素,指出各主要因素中的关键变量,提出了诸如特定条件下高等学校协同突变的发展轨迹;高等学校科学合理定位的基本要素和途径;教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中心活动的原动力等新观点,为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3.运用哲学、系统科学和教育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两个尺度的观点,在此思想指导下研究了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的目的与功能、评估主体、评估类型、定量技术与定性技术应用以及评估步骤等。
4.结合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需要,研究了评估指标选择要素、评估指标结构设计、指标权重设计以及评估标准确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将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指标分为效益型、控制型和背景型指标,给出具有一定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5.在简评现有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将可拓方法引入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就可拓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数学模型以及应用的基本步骤进行了研究,结合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给出了实际算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该方法可行、有效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