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配气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摘要】:本文的工作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从现代内燃机设计的需要出发,推广和应用
非线性振动理论和配气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验角度研究了配气系统
由物理参数引起的多重共振特性,揭示了气门弹簧多重共振、拉压和扭转耦合振
动与配气系统各种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文的工作,试图为内燃机配气系
统的优化设计奠定一些研究基础。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概述了配气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总结配气系统非线性
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非线性振动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常用求解
方法,解的某些物理性质等。
以顶置凸轮轴配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振动力学理论着重分析连续模型与
离散模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响应。本章给出了利用连续模型计算气门弹簧的动态
响应和气门受力情况的理论方法,为配气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讨论了
初始条件对气门弹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离散模型建立了气门弹簧的运动微
分方程组,并对并圈产生的碰撞力进行了详尽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
仿真研究,与实测结果吻合。
针对气门弹簧,首次研究了一阶固有频率与二阶固有频率之间满足 1:2 内
共振关系时,气门弹簧的二重共振和三重共振,揭示了多重共振的规律。通过分
析系统的分岔方程,求得了各种共振条件下的分岔响应,并获得了振动响应与激
励幅值变化的关系。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指出气门弹簧的刚度和阻尼是影响气门
弹簧振动分岔响应拓扑结构的主要物理参数,为气门弹簧振动的主动控制指明了
方向。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二重共振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为配气系统多
重共振理论分析方法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了气门弹簧拉扭耦合振动,揭示了由物理参数引起的纵振与扭振相互耦
合振动的规律。这种耦合振动分析的观点,可以为全面探索配气系统的振动规律
提供帮助。
|
|
|
|
1 |
李培咸;郝跃;;用于高质量InGaN/GaN MQWs制备的MOCVD配气系统[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
2 |
曹晔,张光友,陈培让,丛继信,胡文祥;偏二甲肼动态配气系统稳定性研究[J];现代仪器;2002年06期 |
3 |
贾盛军,王钢锋,屈俊健,吴丽军;ZH2105型柴油机燃油和配气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匹配试验[J];内燃机;1996年02期 |
4 |
陈予恕;现代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的现状与展望[J];力学与实践;1995年06期 |
5 |
李学仁,倪晓刚;SCC集散式燃气自动配气系统的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1995年04期 |
6 |
严世榕,闻邦椿;振动压路机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仿真[J];建筑机械;1999年02期 |
7 |
龙辉,秦四清,朱世平,万志清;滑坡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与突变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
8 |
胡玉畅,卫东;SKF精炼炉底吹氩配气系统改造[J];冶金动力;2001年06期 |
9 |
申永军,杨绍普,潘存治,邢海军;参外联合激励下直齿轮副的非线性动力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0 |
李杰,熊烈强,彭少民;路段交通子系统的非线性演化动力学方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卢剑伟;沈博;钱立军;;基于齿轮非线性动力学的变速器异响分析[J];汽车工程;2007年06期 |
12 |
石磊;李金英;慕俊娟;纪存喜;胡石林;纪存兴;李中平;;氢-氘体系的氘丰度质谱分析技术[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9年03期 |
13 |
白晓辉;白鸿柏;郝慧荣;刘远方;;正负刚度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隔振仿真[J];机械工程师;2009年11期 |
14 |
张跃奇;袁秀联;王金生;;微机控制配气系统在LPG动力船舶上的应用[J];吉林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
15 |
童勤业
,王一幸
,郑璐旦;心脏细胞的双通道非线性动力学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88年03期 |
16 |
陈忠正,程晓如;设计虹吸滤池气水冲洗工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7 |
秦四清,张倬元,王士天,黄润秋,仵彦卿;地下水动态预测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J];工程勘察;1995年02期 |
18 |
张伟;简支柔性梁的非线性动力学和分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9 |
张建生;赵登峰;;动力学中的复杂现象分岔、混沌及在冲击消振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机械;2006年01期 |
20 |
许思传;陆玉佩;陆渊;赵建洪;程钦;;电喷汽油机可变进气和配气系统的设计[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6年03期 |
|